观察万物的初始。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道’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沒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芻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它连绵不绝,不断永存。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能夠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萬万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运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玉王又问道:“那我怎样去观察道呢?”
广成子说:“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奧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兩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異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奧妙的总门。‘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玉王再问道:“一个人怎样修炼才能成为有道之人呢?”
广成子给他吟了一段四言长句说:“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道降,道降心通。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若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但遭浊辱,辗转系缚,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于道。內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第二十一回广成纵论道与德
第二十一回广成纵论道与德
广成子吟了这六十句四言诗句后,看弟子全神贯注地听着,便带点解释说:“一个人在学道时一定要做到精神和形体要合一不分离,只有聚结精气,人才能致柔和顺;只有清除杂念。人才能深入观察心灵,做到沒有瑕疵。“
玉王问道:”那人怎样才能聚结精气,清除杂念呢?“
广成子说:”每个人都长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大脑和手脚,具有思、睹、听、闻、食、玩等功能,都想看美丽的色彩,听动人的声音,闻喷香味道,吃可口的食物,追求和获取更多的财富。但缤纷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会使人听觉失灵;异香的味道会使人偏食厌食;丰盛的食物会使人舌不知味;紧张的工作会使人手忙脚乱,纵情玩乐会使人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会使人行为不轨。"
玉王说:“师傅说的意思我明白了,人要有道,必须克制自己的眼、耳、鼻、嘴和手、脚。”
广成子说:“对!这世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所以,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窪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能了解、认识別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不出门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運运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些原则,有道的人决不会这样去做。有道的人不出行却能夠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有道的人沒有缺点,因为他把优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优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沒有缺点。”
玉王听了师傅这一席充滿哲理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深地赞叹说:“师傅说得太好了。我明白了一有道的人就是要做到无为不妄为,才可以有所作为。高明的人自己知道总还说不知,愚蠢的人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广成子说:“对!善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