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孙轩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六章 姬王拜师广成子 崆峒山上学至道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走的,不会留下轍跡;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來驾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規律。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小心谨慎,警觉戒备,恭敬郑重,行动洒脫,淳朴厚道,旷远豁达,浑厚宽容,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滿。正因为他从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他却独自淡泊宁靜,无动于衷。众人都有所剩余,他却什么也不足。众人光輝自炫,他却迷迷糊糊;众人都严厉苛刻,他却淳厚宽宏。众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他却愚昧而笨拙。他唯独与众不同的,关键在于他得到了‘道’。”

    接着,广成子向玉王讲解了学道不易和怎么学道的问題,讲了“知道与通道”及“得道与守道”的问題,他说:“天地大道,不可言传,口授难得。愚者不知,劳其形神,苦其心志,而道愈远,其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但能虛寂,生道自常。虛心靜神,道自来居。道自来居,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知道容易,通道则难。通道容易,行道尚难。行道可易,得道更难。得道虽易,守道甚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定常清靜。道贵长存,保神固根。永保无为,其身则昌。禍福吉凶,悉由之矣。精气不散,纯白不分。生道合一,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形神合道,飞升昆仑。”

    玉王说:“我明白了师傅说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沒有贪欲之心了,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了。”

    广成子说:“不仅仅如此。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靜;人得道而英灵;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礎,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懂得滿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玉王说:“我理解师傅所说的哲理了。最完滿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虛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靜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滿足了的人,永远是滿足的。”

    玉王又问道:“师傅今天把‘道’讲得非常透彻,弟子还想问一问,道于德有什么关系?”

    广成子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奧妙玄远的德。”

    玉王进而问道:“一个人修练得道后,是不是也有德了呢?”

    广成子说:“得道不等于有德。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隨——这是永恒的。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的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正因为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他沒有过失,也就沒有怨咎。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深知什么是雄強,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於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虛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虛华而采取朴实敦厚。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