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回 师兄弟下校场比武 恶父子设毒计害人
,快要到地的大刀忽又腾地飞了起来。本良就势一抓,大刀立刻被他横抓在手中,高与肩齐,就势在一片雷动的喝彩声中,谢过了场,把大刀还到兵器架上去,从从容容,走下场来。
本良的精湛表演,看得刘浪频频点头,十分满意;看得观众摇头咋舌,惊叹不已;看得主考官交头接耳,暗暗称奇;看得林炳火冒三丈,又急又气。林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年来本良的武艺会进展得如此神速,居然压过了全场,盖过了自己这个在名师指点下专业学武的童生。他咬牙攥拳,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第三场弓箭上大显神威,把前两场失去的面子统统抓回来。
下午,第三场考试的科目是弓箭。考场上支起一块三尺见方的木板,板上一共画了九个圆圈,正中央是碗口大一个红心。百步之外,用石灰在地上划一条发射线。观众站在两边,闪出扇面形一块空地来。考生依次每人三箭,每箭射中红心者得十分,离红心每远一圈递减一分,射出圈外者为零分。一众考生尤其是自认为前两场成绩优异今科大有希望得中的,一个个全都抖擞精神,跃跃欲试,恨不得把三箭全插在红心的正中,博一个满堂彩,才不负自己生平所学。
弓箭,是武把子的基本功。在枪炮发明之前,古代的战争,不论是马步水军,除了面对面的白刃战之外,两阵对圆,全靠它射住阵脚;安营下寨,全凭它狙击敌军。它虽然不列在十八般武艺之内,却是每个练武的人所必学的。每逢考试,别的武器都可以任择一两种,独有弓箭一道,却是人人必试,免不得的。
弓箭的作用既然这么大,箭法是不是千变万化,自成一家,各有巧妙不同呢?
说起来,古今中外,善射的神箭手确实不少。黄帝以后,有个善射的湖北佬叫做弧父,据说有“所射无脱”①的本事,也就是每射必中,箭箭不落空的意思。即便有点儿夸张,倒也还能够叫人相信。他的学生后羿②,曾经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xī希)于桑林①,说他是一位好猎手,大概还不言过其实;说他一箭就能射下一个太阳来,而且还一口气连射了九个之多,就很难叫人相信这是真事儿了。——古人写书,牵强附会之外,敢于吹牛皮说大话,见过没见过的,有根据没根据的全敢说,也是其特点之一。牛皮吹得太大了,令人无法相信,就只好算是神话传说了。因此连孟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更何况有那么大本事的人,最后竟会死在自己的学生逢蒙①手里呢?
①見《吴越春秋·句踐阴谋外传》:“黄帝之后,楚有弧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yì意),羿传逢蒙。”
②后羿——也称羿或夷羿,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善射的英雄。一说“后羿”的“后”是君主,一说“羿”和“后羿”是前后两个人或几人。因为古书上记载的羿一共有好几个:帝嚳(kù酷)、尧和夏朝太康(启的儿子,约公元前两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三个时代都有关于善射者羿的记载。一说“羿”是善射者的美称,不是名字。而传说中的“羿”或“后羿”则是集古代许多善射者事迹于一身的神化了的人物。
③见《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高诱注:“十日并出,羿射去九。”
①见《孟子·离娄》:“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列子》中提到甘蝇是个善射的名手,不过他的本事究竟有多大,却没有交代清楚。说来说去,只是他的学生想杀他②,而他的学生的学生也学会了杀师傅③,如此而已。从这一点上说,倒是跟逢蒙一脉相承,尽得其道而传之。《汉书·艺文志》上称为“逢门射法”④,倒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有其深刻的寓意的。
②见《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引《列子》遗文:“飞卫学射于甘蝇,诸法并善,唯嚙法不教。卫密将矢以射蝇,蝇嚙得镞矢射卫,卫遶树而走,矢亦遶树而射。”(按今本《列子》无此文。)
③见《列子·汤问》:“(飞卫)学射于甘蝇。……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捍)之而无差焉。”
④逢门射法——《汉书·艺文志》有“逢门射法”二篇,师古注:即逢蒙。
春秋时楚国有个善于射箭的人叫做养由基,《左转》里说他“尝与潘尫(wānɡ汪)之党蹲甲而射,彻七扎焉”;《尸子》里则说他“嘗射蜻蛉拂左翼”,都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要是没有后人的注疏,谁知道瞎子先生⑤又在瞎说些什么呢!倒是太史公司马迁多少还说了个大概:“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而射之”,当然不费解;“去柳叶”可就模棱两可,得费点儿脑子了:去掉柳叶,射的似乎是柳枝;要是“取柳枝”或“距柳叶”呢,该有多明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