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回 老学究游说挖墙脚 拳教师违愿任西宾
?他们村子里有好几家是咱们的佃户,要是他们腰杆子硬起来了,往后还能听咱们家的令儿吗?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看,这个拳教师搁在他们那儿早晚是块病,不如趁早把他挖过来,断他们的水,灌咱们的田;要是挖不过来呢,也得想个主意趁早把他撵走才好!”
一席话,说得林国栋也慌了神,赶紧让林炳亲自去把本村最有学问的林步雪请来,商量商量看是怎么办最妥帖。
这个林步雪,是道台老爷林步云的堂弟、林国栋的堂叔。早年读书,也中过秀才。进学①以后,一面在村塾里教几个学生,一面每隔三年,每逢子午卯酉,就是东摘西借,也要到省里去赶考。十多年中,前后赴过四次乡试②,不知是祖坟风水不好呢,还是三篇八股文章做得不合主考大人的脾胃,总之是前三场接连落第,还怨命蹇(jiǎn简)福薄,以“时运未至”自慰;最后一场,则因挟带被黜(chù触),当场出丑,从那以后,就再也无颜把提了十几年的旧考篮再提到省里去了。“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当然也就仕途无门。鲤鱼跳不过龙门③去,变不成龙,不管这条鱼有多大,依旧是条鱼;林步雪科举不第,做不成官,只能算个“士”,依然穷愁潦倒。老秀才如今六十多岁了,依旧只能在村学里当个塾师,依靠教几个拖鼻涕蒙童、收三五百文束脩度日。好在林村二百多户人家,大都以农为业,读书的人不多,自打进士老爷故去以后,村子里就数这位茂才④公最有学问了。一领青衫,居然坐镇林村学塾达四十年之久。近来上了几岁年纪,又当了乡约①,德高望重,居然也是村里数得着的头面人物了。
①进学——科举时代,只有考取了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到县里或州府的学宫里读书,并领取一定数量的补贴,所以考取了秀才的,哪怕并不真的到学宫去读书,都称为“进学”。
②乡试——经由县考、府考、院考(由学台主持的考试)录取的童生,叫做“秀才”;秀才每隔三年(逢子卯午酉)到省城应考,叫做“乡试”,考中的叫做“举人”。
③龙门——河津又名龙门。神话传说:鲤鱼跳过了龙门,就能变成龙;以此比喻科举时代的“一举成名”。
④茂才——秀才的别称。汉代因避刘秀的讳,把秀才改称茂才。
①乡约——清代与保甲制度相辅而行的一种乡自治组织,由乡里推举出“年高德重”、“众所素服”的人,经报州县衙门承认,即正式授为“乡约”。职责是劝人奉公守法,宣传封建伦理、官府禁令等。
乡下人对读书人特别是有学问的读书君子,向来都是恭而敬之,礼而宾之,十分崇拜佩服的。他们能挑一二百斤重的担子,却拿不起那支好像有千万斤重的羊毫笔来。因此,对林步雪这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老秀才,人人都拿他当圣人看待。不是么,那书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的,都是圣人的文章,能代圣人立言的人,当然也是圣人,即便不是亚圣、小圣,至少也是圣人崽子无疑的了。因此,不但有什么字据文书都要请他代笔,家里遇到了什么难解的事情分拨不开,也都要找他指教。
当年鲁国曲阜的大圣人,有在陈蔡绝粮,几乎饿死的时候;如今缙云林村的小圣人,也有读错字,几乎羞死的时候。有一次,他给学生讲书,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读成了“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不知怎样一来,又被学问比他大的进士老爷听到了,老实不客气地揶揄了他一顿,从此落下了一个外号叫“母狗”。把母狗和他这样斯文的读书人相提并论,岂不是侮辱斯文吗?圣人的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士可杀不可辱”嘛!不过他虽然感到受辱,感到羞耻,终究没有被杀,也没有那勇气自杀。无可奈何中,他只好给自己辩解:说是那天讲课,忘了戴眼镜,看花了眼了云云。可是他的蒙生们偏偏不守“非礼勿言”的塾训,竟纷纷指天赌咒说:他那天讲课,那副白铜眼镜明明架在他的鼻梁上——大家也都明白,一离开眼镜,有学问的老秀才,就会连一个字也不认识的。
于是他就只好按照另一条去做,那就是“非礼勿听”,随便人家怎么叫,给他一个充耳不闻,不就什么也不存在了么?这个办法还果然真有效,“母狗”这个外号叫了几年,终于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叫的人一天天少了。
只是好景不常,作为一个孔门儒生来说,也太不争气了:有一次他给学生讲《论语》,居然把“子见南子,子路不说”①读成了“子路不说(音shuō)”。这时候,进士老爷已经故去,像这样的纰缪(pīmiù批谬),本来是再也不会有人发觉的,不幸有个林村的学生到邻村去串门儿,为了这个字的读音,跟小伴儿吵到人家的塾师面前去了。笑话传了开来,于是乎这位林圣人又得了一个雅号,叫做“子路不说(shuō)”。
①子見南子,子路不说(音yuè,通悦)——見《论语·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掌握着卫国的政权。孔子卑躬屈膝地拜倒在南子脚下,企图通过南子的支持得到卫灵公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