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觏评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思想影响 一、李觏与王安石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极为密切的。

    在王安石的诗文中,据我不完全统计,有七篇是《答曾子固》、《赠曾子固》、《与曾子固》、《寄曾子固》的。从王安石的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曾子固是十分称赞和恭维的。如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于终皇皇,惜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杨。足见,王安石对曾巩是多么爱护和佩服。他们二人同作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者,不仅同蜚声文坛,而且政见颇同,故关系密切,友谊甚深。对此,二程的弟子尹淳亦有所论。他说:“王介甫与曾子固巩善,役法之变,皆曾参酌之,晚年亦相膀。”不仅说明了他们的深厚友谊,而且说明了曾巩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与邓润甫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邓润甫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执政时,开始用邓润甫做修中书户房事,后改知谏院、知制浩,又升为御史中丞。在王安石变法之际,邓润甫把其老师李觏的著作《退居类稿》、《皇祐续集》并《后集》,上奏于朝廷并请官其子参鲁。种种事实说明王安石与邓润甫的关系是十分密切而友好的,同时可以看出李觏的合作在新法一派人物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李觏的两个高足曾子固、邓润甫与王安石的关系如此密切、友好,又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足以证明王安石对李觏的思想是接受的,而不是排斥的,他们是有联系的,而不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从王安石与李觏思想之比较可以证明。李觏和王安石都以《周礼》的思想,尤其是其理财思想为依据,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现实,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理财富国,富国强兵,抑制兼并,实行井田,平均土地,平准均输,泉府之制,均役薄赋,变法救弊,陶冶人才,选贤任能,精兵择将等主张,要求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避免“一旦之忧”的发生,这些经济措施,政治主张,军事谋策等,都有其许多相同之处,这些既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许是智者所见略同,更可以证明他们的思想联系和渊源关系。当然,我们不能不看到,李觏和王安石各自都把《周礼》作为思想资料加以吸取和改造,并独立形成自己思想的一面。就此而论,亦说明他们思想的相同处、相通处,相关处。他们为什么都选择《周礼》,而不选择其他古籍呢?因为他们的旨意相同,出发点和归宿地亦相同,所以才致于此。

    王安石与李觏在礼论和人性论上,是极其相近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李觏认为:“礼”是根于人的物质欲望而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人的性情所心需的欲求,性寓于内,礼呈于外,内外一贯,表里一致,不相分离,不能割裂。“内者必出于外”,“外者必由于内”,“性畜于内,法行于外”。王安石认为:性情为一物,无内外之殊。他说:“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一也。”性情不分内外善恶,可是在见诸事业上,则有善有恶的表现,为了使人长善遏恶,必须以“礼”为准则加以调节。“礼”是顺人之性情而为之节制者也。所以王安石说:“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礼”是始于天而成于人者,圣人为了教人成善,故制作“礼”,以顺人之性情,调节人之性情,不使之无,亦不使之过,王安石的礼论、人性论,与李觏的礼论。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主导思想是相一致的。

    王安石与李觏在经济思想、政治主张上,同样有许多相同。相近之处。

    他们都主张理财富国,平均土地,薄赋省役。李觏的思想主张,我们在前面已详细评述,在此不再赘述,在这里只对王安石的有关思想主张,从比较的角度作简单评介,从中可窥见他们的相似之处。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理财富国利民。因此,他反复说明了自己的理财主张和理财办法。他说: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亦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王安石在他执政变法以前,做州县地方官之时,面对北宋王朝财政经济困难引起政治衰弱的现实,提出了他的生财、理财的主张。他认为,生财、理财,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人的劳动能力,使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做到人致其力,地尽其力,就可以达到国富民足。在他执政变法时,便采取措施实行这一主张,以解救民之疾苦。他说:“夫闵仁百姓而无夺其时,无侵其财,无耗其力,使其无憾于衣食,而有以养生丧死,此礼义廉耻之所兴。凶年饥岁,民之父子夫妇,犹有不得保其家室而放平沟壑。意者吏或不良,不知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