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觏评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思想影响 一、李觏与王安石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关于李觏与王安石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现将这两种意见简述一下,并提出我本人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有关方家。

    一种意见认为,李觏与王安石关系密切,王安石变法受李觏的思想影响。李觏“毕竟是北宋中期革新运动一位有见识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当时东南士人有着不小的影响。他的学生邓润甫参加了王安石变法,而他本人也曾受到王安石的称赞。”“李觏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他的著作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时也受过李觏的思想影响。”“《临川文集》卷七十六《答王景山书》,提到王安石与李觏的关系:‘书称欧阳永叔(修)、尹师鲁(洙)、蔡君谟(襄)诸君以见比。此数公,今之所谓贤者,不可以某比。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为能文者,而李泰伯(觏)、曾子固(巩)豪士,某与纳焉。江南士大夫良多,度足下不遍识,安知无有道与艺闭匿不自见于世者乎?特以二君概之,亦不可也。”从“李泰伯某与纳焉”这句话看来,说明王安石与李觏是有过交往的。李觏生年比王安石早十一年,两人同是江西人。李觏学生邓润甫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工作,是一个新党。李觏遗集,熙宁中由邓润甫上之于朝。从这些情况看来,李觏、王安石在思想上有某些关联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有些学者认为李觏是王安石的先驱。从两人思想的共同处考察,他们都针对北宋中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发表了改良主义的主张, 都是庶族地主的代言人。但是,从‘新法’的历史实践,或从新学的规模看来,王安石学术思想就不是李觏所能比拟了。”“李觏、王安石继起,乃以礼制为立国之大经,富强为政教之埻的,力矫迂远空疏之谈以事功为天下唱。”

    以上诸家学者都认为李觏与王安石在思想渊源、理论观点、变法主张等都相同、相近、相合,肯定李觏给王安石以重要影响。王安石变法从李觏思想中吸取了营养,二人或有过交往,而思想的继承关系是确定无疑的。为了说明问题,持之公允,我们在上面较详细地援引出各家所论,以供读者品评。而肯定李觏与王安石有密切关系这一观点的思想发端和论断切要的则是胡适。为了说明其原意,故引之如下。胡适在《记李觏的学说》一文中写道:“李觏是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他的大胆,他的见识,他的条理,在北宋的学者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手!然而《宋元学案》里竞不给他立学案,只附在范仲淹的学案内,全祖望本想为他立《盱江学案》,后来不知怎样,终有把他附在《高平学案》内。这几百年,大家竞不知道有李觏这一位大学者了#蝴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胡适在文中《余论》部分写道:“李觏和王安石的关系,可以证明吗?本书《门人录》(按指《直讲李先生门人录》)引《盱江旧志》云:‘曾舍人巩,邓左丞温伯,皆先生之高弟,’邓温伯即是邓润甫,润甫先以字行,《宋史》四百三十二(卷),李觏传末有云:‘门人邓润甫熙宁中上其郎。’邓润甫亦是建昌人,与李觏同乡。王安石用他为编修中书户房事,后改知谏院,知制浩;后升为御史中丞。邓润甫是王安石的一员健将,他们在熙宁变法时代,特别上奏李觏的遗著,可见李觏在新法一派人的眼里,确是同调,确是一个前辈的大师。后来哲宗亲政时,邓润甫首先陈‘武王能继文王之声,成王能嗣文武之道’,遂开‘绍述’的运动。绍圣五年,润甫作尚书右丞。欧阳修生于庐陵,属吉州;王安石生于临川,属抚州;曾氏兄弟,邓润甫,和李觏同属建昌军。这一班人同属北宋之西路,南来之隆兴府,今江西省。”

    胡适在给李觏以充分肯定、很高评价的同时,说明了李觏与王安石的关系及其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李觏“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在新法一派人的眼里,确是同调,确是一个前辈的大师”,“是王安石的先导”,不仅如此,还以充分有力的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正是由于胡适对李觏的肯定、评价、发掘,才引起学术界对李觏思想的重视,使这个九百余年来很少有人对之重视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再被忽视,乃至湮没,就此而论,胡适对李觏这位“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的开拓研究,确实是功不可没的。

    然而,由于胡适的上述所论、所证,却引出李觏与王安石关系的另一种意见,另一种见解。为了说明问题,持论公允,我们亦同样援引这一种观点,证明的原文如下:“首先看一下胡适有些什么货色。在《记李觏的学说》一文中,胡适试图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渊源。胡适说:李觏是‘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是王安石的的先导’。在这‘大胆的假设’后面,胡适‘小心求证’了一番,于是以李觏、王安石都讲《周礼》和同为江南西路人这两个理由,便证实了王安石变法渊源于李觏。你看胡适是多么容易地‘解决’了在阶级斗争影响下,地主阶级内部经过多年酝酿而出现的王安石变法这个复杂的问题!胡迢又是多么严重地夸大了李觏个人的作用!”能否因李觏、王安石都谈《周礼》就说王安石变法原自李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