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觏评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军事思想 四、精兵择将的建军思想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李觏的军事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重视富国强兵、民心向背、武器装备的同时,尤其重视军队自身的建设,而军队建设中的人与物相比较,他更重视人的作用,故他反复强调精兵择将的津军思想,且语洋论精,颇具光彩。

    李觏认为,要使国强。兵兴,就必须选择良将,挑选精兵,这是国之所以为国,兵之所以为兵的关键。他说:国之所以为国,能择将也;将之所以为将,能养士也。人莫不爱身,而以身当矢石;莫不爱死,而以死卫社稷者,厚无所往也。故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为国要在择将,为将要在爱兵。人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良将爱士卒,就可以做到以身体当矢石;人莫有不考虑自己的生死,如果良将爱士卒,就可以做到以死来保卫国家,将领爱十养卒,爱兵如子,视兵如婴,就可以使将、兵共奔于疆场,为保卫国家而置生死于度外。只有认真选择良将、精兵,做到将贤、兵勇,方可以在战争中,以一当十,战无不胜,这才是强国、强兵。因此,将在贤不可庸,兵在勇不在多。李觏说:天下有攻守。攻之兵虽怯而勇,乘胜也;守之兵虽勇而怯,未之试也。不试已然,况败歇?夫战在气,三鼓而竭,曹刿所以克齐。

    为政者务兵多以强国,而不知其弱国兵多则不择,不择则大抵怯耳。勇者尚怯,况真怯哉?驱十怯以向一勇,败不足疑。后虽勇士,固心醉矣。非弱国而何?故不芟其冗,转其资,以厚敢死,使以寡胜众,而后气可复,庶乎强国矣!李觏针对宋朝养活大量的冗兵、怯兵、弱兵,十个不顶一个,没有战斗力,而使国弱、兵弱的事实,提出“芟其冗,转其资,以厚敢死,使以寡胜众”的强国、强兵之策。就是说。为国为政者,都想使国强。兵强,但是他们只知道兵多将广为强者,而不知兵多,怯懦为弱的道理。战争中主要形式是攻与守,一般说来攻者勇猛,守则怯懦,如果选择勇敢之士,士气旺盛,攻则一鼓作气,先发制人,则会攻守适宜,无往不胜。李觏以“驱十怯以向一勇,败不足疑”的观点,告诫当朝统治者要精兵奖勇,不可养冗力患。以此可以做到以寡胜众,国家才可以强大。

    李觏注重择精兵、奖勇士的同时,更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李觏从战争的重要性和所独具的特殊性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择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择将和储将等问题。

    李觏认为,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大事,而将帅在战争中掌握着死生、存亡之权,这不仅决定了为将之难,也决定了择将之严,所以要全面衡量,严格标准,选择真正有实用,能统兵的良将,不能凭口会说、手能写而选用纸上谈兵之人为将,即不以言,而以行,不以诵兵书,而以实战之绩“精择”之。李觏说:死生存亡在将,将之准也。百夫长犹不可虚,矧其上者乎?资舟于旱,资车于水,先事而求,则详以实验也,事至而求,则粗以言择也。孙子语将能则曰“智、信、仁、勇、严”,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如是而曰“能不必行”可乎?矧彼言者,又非能也。以言择将,天下皆欲言。婢儿庸保亦知诵书传、学计策以自进,进者多矣,可尽用乎?

    由于将帅在战争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不仅要严格择将,按标准择将,而且还要“储将”,以备战争之用。择将、储将的标准是孙子所讲的“智、信、仁、勇、严”,并以实战实功验之,取之,不能以背经书之言择之。如果以背诵经传、计策的标准来取人择将,那么就连婢儿庸保都可能被选中,要是用这种人去指挥战争,注定足要失败的。因此,绝对不能“以言择将”,而要以实战取将。

    李觏反对“以言择将”,以“诵经传、学计策”取人,并非反对将领熟读兵书、精研兵法,其实他只是反对徒空论而不务实际的“以吉取人”,而主张将领们“熟读兵法”,“必习兵法”。他说:将之有兵法,犹儒之有《六经》也。儒莫不读《六经》,而知道者鲜矣。将莫不读兵法,而适变者鲜矣。世一贤士,犹为踵武,国一贤将,犹为比肩,其故何也?性生于内而学成于外,非学问之能移性也。然值承平之止,言尧、舜者,皆可以为善。当有事之际,学孙、吴旨,未必能应敌。缓急之势异也。今以众人之识,读众人之书,而求以胜彼,亦已疏矣。昔赵奢之子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唯,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孝成王使括为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弗听,故有长平之败。乃知有将才者,必习兵法。

    习兵法者,不必有将才。况以言取人,孔子病诸。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固明主所宜留意也。李觏深刻地认识到,由于战争是生死之场、立尸之地,作为战争指挥者的将领,必须熟读兵法,研习兵法,尤其要运用兵法,适变应敌。他明确指出,儒者学《六经》,并不一定都能。“知道”,将者读兵法,并不一定能“适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