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文化制度状况考(三)——礼制
三,礼制
礼的起源一般有三种看法,其一是源于上古处理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仪式,其二是如荀子所说圣人所作,其三可视为在人群体生活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不断演变而来。
荀子所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而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作为一种先王崇拜,其实可归于其它两类,由“绝地天通”之例,其所言先王可视为那些聪明智慧可以通神的人。也可以设想,在人群体生活中,组织管理群体的智者,凭生活经验以及前人留下的传统,不断地对过往的规则改造,经过如此不断丰富便形成了西周至春秋之时的礼制。
(一),相见礼
古人很讲究交际礼节,《礼记》说:“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初次相见,必须请第三者介绍。去见人的人必须向所见的人行贽礼,贽就是见面时赠送的礼品,大贽用玉帛,小贽用禽兽果脯等物(男贽用玉帛禽鸟,女贽用果脯、干肉之类)。见面时,宾主揖让,礼节颇繁。相见后又有主人拜宾还贽之礼。
(二),乡饮酒礼
这是居乡聚会之礼。行礼时,有主,有宾,有介(副宾)。由年纪最老的人做大宾,饮酒奏乐,揖让周旋。《礼记》说这是表明“尊长养老”的意思。《礼记》记载的饮酒礼还有一种“燕礼”,燕通宴,是国君召集大夫、士开的宴会,据说燕礼是明君臣之义的。
(三),乡射礼
这是在乡饮酒之后所行的礼,射鹄设在堂下,比射的人一对对的揖让升堂,揖让下堂,在堂上比射,比输的人在堂下饮罚酒。《论语-八佾》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是由国君召集大夫、士比射的礼,叫做“大射”,典礼十分隆重。射礼之外,还有一种“投壶”礼,是宾主用箭投射壶中,中者为胜,这都与古人尚武有关。
(四),聘礼
诸侯派使臣到友邦问好,叫做“聘礼”(天子诸侯之间也会有些种礼节)。聘礼与朝礼类似,必有贡献,大致用玉帛之类。聘使在本国君主前受隆重的任使的礼命,到了所聘的国,先受那国君主的慰劳,然后在那国的宗庙里献币行礼。聘后又有宾主宴会与主君赠贿之礼。
(五),朝觐礼
诸侯朝见天子,叫做朝觐礼。行朝礼时,天子朝服依屏南面受礼,诸侯北面拜见。朝后也行宾主享礼。春秋时,小国诸侯对大国诸侯也行朝礼,其制度不可详考,大致礼数较为平等。晋文做盟主的时候,曾定下“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的制度。此外,天子诸侯之间又有盟会之礼,盟是相会结盟,会是相会而不结盟。盟会都有主持其事的盟长,大抵是上国和大邦充任的。
(六),丧葬礼
丧礼是古人相当重视的礼,记载最多,虽然大部分都不可靠,但也可以想像出其大致情形。据说凡有病将要死的人必须睡在正屋的北墙下,死后移到牖下。刚死时,由一个人拿着死者的衣服上屋向北招魂三次,下屋时由另一个人把这衣服盖在死者的身上。于是设奠,赴告,受吊,男女聚守按时哭泣,和后世的丧礼差不多。小敛在户外,大敛在阼阶。小敛后移尸堂前,大敛后入棺过若干天,筮择圹地,营筑之后,卜期而葬。
殉葬用的器物有“明器”(模仿祭祀用的容器和摆设而制作的东西),明器是一种只具式样而不能实用的东西。明器以外也用其他的日用的器物殉葬,如“含”。高等的贵族有时甚至于拿活物是殉葬,也用草木之类制成的假人做从葬的仪卫,这叫做“芻(喂牲畜的草)灵”(草人)和“俑”(木偶)。古时棺之外又有椁,椁是棺的外套,据说贵族的棺椁有好几吨重。古时只有平葬的墓而没有高葬的坟,坟是后起的制度。孔子曾因自己是四方奔波的人,恐怕过了多年回来要忘记,所以替他父母筑了高坟作为标记。
丧服的制度,据后世的记载也是非常的细密,但十之八九是不足信的,大抵古时也和后世一样居丧穿着素服。丧服用粗麻布或葛布等制成,丧期也因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说法不一定。《左传》中记齐桓子死,他的儿子晏婴穿着不缉边的粗麻布衣和草鞋,束着粗麻袋,手里拿着丧杖,吃着稀粥,住着倚墙的庐屋,睡着草席,枕着草,据说这是士的居丧礼节,但是否可信则无可考。
(七),籍礼
此礼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处理贵族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的制度。《国语》里记载了此种礼节:
(1)行礼前的准备:在立春前九天,先由太史观察天时和土壤的变化,在立春 前五天,国王和百官分别到所斋之处,斋戒三天。
(2)举行飨礼:飨礼是天子款待诸侯用的,款待诸侯的卿叫燕礼。到了举行籍礼的日子,先行飨礼,同燕礼一样是一种高级的乡饮酒礼,目的在于分别贵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