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五百年后被一群群陌生的孩子用莫名其妙的口音念来念去,也算是荣幸之至了。
二
郑庄公掘地见母以后,它北边两百公里的卫国却发生了宫延宫廷政变(河南淇县,原来的“朝歌”,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卫国的老国君命长,被等得不耐烦的儿子州吁杀了。
人类早期,晚辈对老年人并不尊敬,甚至把老年人打死以方便他超升,也有送到山里让他等死的。甲骨文的“微”字,“衰弱”的意思,字样就是手持利器,棒杀长发老人。长发演变成“微”中间的“山”。山顶洞人老人的头骨多有破洞,似乎也死于非命。近代爱斯基摩人仍然偶尔遗弃老人。虽然周文王时代就开始建设养老院,但以子弑父的事情一直层出不穷。
卫国公子“州吁”杀了老爹篡位以后,怕别人说闲话,就要在国际社会出出风头,给自己立立威。他听说郑庄公把弟弟逐杀了,就假装正经大做文章,联合其它几个相好小国,发兵向郑庄公问罪。
州吁首先联系到的是铁哥们宋国。宋国在河南东部,卫国在河南北部,两个国家都围绕着河南中部的郑国,宋、卫经常联手抗郑。宋国还有两个跟屁虫儿,都在自己的南方,即陈国和蔡国(河南省东南端)。
卫国公子“州吁”拼凑的卫、宋、陈、蔡,四国联军从北、东、东南三个方向兜杀河南腹心的郑国,郑庄公自然不把这些虾兵蟹将放在心上,一边派人瓦解敌人联盟,让他们作“壁上观”,一边出东门跟挑头的卫军见了一仗,但是吃了一点小亏。卫军有了胜名,就算是师出有功有功即捷,也不想消耗实力,吹吹打打回了老窝。真所谓,“其进锐者,其退也速。”,这场没来由的打斗,也没来由地结束了,只丢下一些不明不白的战场冤魂,倒在异国的土地上,被马蹄踏散,叫轮辐压扁。
拿死人堆出威风的“公子州吁”凯旋回到朝歌,卫国人都讨厌这个弑父分子出身的国君,一个叫石碏(念做“却”)的老干部,(——注意不是石蜡)的老干部,给州吁设了个套,让州吁拎了重礼出访陈国,又约会陈国人一哄而上,把拎了好多重礼出访陈卫[u1]
国的州吁,就地宰了。老干部石碏的儿子,是州吁的狗腿子,一同也被逮住。众大夫怕石碏绝了后,就打圆常旱算了吧,放了吧。石碏老脸一耷拉,大义灭亲,愣亲手把自己儿子杀了。大义灭亲的词儿就是从这儿来的。孔子削笔做的《春秋》还夸石碏是“纯臣”呐。
此时,郑国正亢吃亢吃地磨矛,整顿人马,实施军事报复,先打击陈国。陈国是诸侯中最窝囊的国家,整个春秋时代似乎没打过胜仗,迫于郑军威吓,赶紧向郑庄公请求结盟: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咱们重归于好。郑庄公同意,让儿子“公子忽”娶陈国公主,结成亲家,把陈国搞定。
郑庄公于是移师东捣比较有实力的宋国,宋国慌忙喊来北边的死党卫国,宋卫又合兵一处,再叫上蔡国,三兵合一,跟郑国人互相乱踹了一气,却一败涂地。
三国联军的元帅“孔父嘉”
战败(左、中、右三军各有统帅,中军统帅级别最高,叫元帅,这也是“元帅”一词的来历)带着残兵回到宋国。孔父嘉可不是外人,他是孔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六世祖),他败回宋国。宋国的老百姓可不答应了,战争造成的孤儿寡母,天天举着臭鸡蛋,想找孔父嘉偿命。
偏巧孔父嘉的夫人有倾城之色,仪态风雅,举止雍容,一次她在花光似锦的城郊探春,被太宰“华督”看见了。太宰是国君的后勤主任,分管御膳房和小金库,是国君的近臣,往往有点儿特权,到后期成了国君助理。太宰“华督”望见车上的美女别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象像梦一样地走过他的身边,一下子就被丘比特的小箭射中了,嘴里就流出了幸福的哈拉子。
华督狠狠地说:“这么好的妞,真是便宜了孔父嘉这小子!”
色迷心窍的华督于是利用老百姓的不平心理,散布谣言说孔父嘉又要出兵伐郑啦!老百姓一听,怕的就是这个。大伙忽拉一下冲进孔父嘉院子,把正在给孩子辅导功课的孔父嘉给杀了,臭鸡蛋砸了他一脸。孔父嘉的美女媳妇却是个烈女,抱着丈夫尸体抹了脖子。华督气得干咽吐沫,站在孔夫人尸体旁,就象像贪酒的汉子看见一坛变了质的好酒。孔府家臣一片大乱,抱着小孩逃向鲁国。他们到了鲁国以后,一茬一茬地结婚生孩子,两百年后终于生出来了孔圣人。(其实,孔父嘉的媳妇不是烈女,她被华督娶到了家去,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后代人为了给孔子避讳,把它窜改成自杀殉节,以激励教育亡国时代的落难女子,或者太平时代的丧夫寡妇。)
杀孔父嘉,这里说是“老百姓”干的,还不够准确,应该是“国人”,专指城市平民。比如开店铺的,卖早点的,唱小曲的,还有服务行业的,比如剃头看病收垃圾的,以及手工艺者,金匠琐匠漆匠青铜匠轧衣服匠,烧陶、冶铜的等等,都住在城里。春秋时代,国人的力量和意志是很能反映到上层建筑中去的,国人行动起来可以影响政界要人的升迁调派。最尖锐的例子是周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