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六令人难忘的诸多表现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或者说最令人惊异的——显然是
它的最后一个动作:它从九天之外呼啸而下,带着显而易见的巨大的势能,却在着地的那
一刹那无比温顺地停住了,而且轻柔地站稳了。这使我们想起一名出色的体操运动员在一
系列完美无缺的吊环表演后跃出一个前空翻,然后恰到好处地伸出双脚,稳稳地踏在地板
上,——让我想起一颗带着力道的尖利铁钉垂直地落在沙滩上。
这种平稳落地在体操中是高难度的,在航天上则是无法期盼的。
没有人可以要求一艘飞船像顶级体操运动员一样,在着地后保持稳定的站姿。因为这
取决于包括地表形态、风力风向、割伞时机等诸多因素,偶然的成分很大。然而,神舟六
号却似乎万中无一地站稳了。这个稳然直立的姿态自然为神六任务划上了一个极其圆满的
句号,使得它长达五天的不间断太空体操表演得到了一个毫无问题的满分。
对于神舟六号的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首先,它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中国航天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还是技术,正在颇有底气地成为世界领先的航天强国;
第二,由于这次飞行任务的超圆满完成,中央政府对于“占领太空制高点”的信心倍增,
势必在今后加大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中国的太空开发计划有望提速;第三,各类媒体对
神舟任务进行的广泛深入报道,无异于一次巨型的科普宣传,将直接促进一批学生进入航
天界或者科学界,有利于推进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第四,这次太空任务的成功,
必须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政府凝聚人气,团结民众,政治意义
不可低估。
因此,神舟降落的那一刹那,中国航天界立即充满了灿烂的阳光。
在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后,人们在这个时刻都更宁愿闭上眼睛,尽情享受阳光在眼帘上
投射的温暖和幸福。
没有人试图去发现阴影。
这并不就是说没有阴影。事实上,不仅有阴影,而且有的阴影还十分浓重。例如,在
神舟任务的第二天,就有一些奇怪的渠道向媒体透露“神六将提前返航”;在神舟任务的
第五天,更有人带着神秘莫测的表情,告诉记者“神七将是一架无人机”。这些后来均被
证明与事实相左的“内部消息”,足以说明航天部门的部分人士带有名利意识,试图用“
内部情报”来向媒体证明自己在神六计划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关键角色。
这两件事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媒体不遗余力的“挖新闻”,和某些航天内部人所怀
有的虚荣心和名位意识。当然,新闻记者总是要寻找新闻的,这是职业性质使然,无可厚
非。但有趣的是,在围绕神六任务的新闻报道中,居然还有在挖掘史料之余,不满意于传
统的历史叙事,于是试图改造或者“修正”历史的努力,不禁使人忍不住要大跌眼镜。
直到神舟六号冲天而起的时候,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都还是基本清晰的。关于中国载
人航天的起源,新华社提供的资料是: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
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 “曙光
一号”。(见新华网)
然而,随着神舟六号飞船不断刷新中国的航天纪录,某些媒体在兴奋中显然觉得连这
段历史也必须改写,以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到神舟任务的第五天,在神六任务即将大功
告成的时候,颇有名气的《瞭望东方周刊》刊出了长篇通讯《红色太空新长征》,推出了
另一种版本的中国航天史:
——自从1433年秋天郑和玻豪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中国人对未知疆域的探险已
中断了572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才重新开始了“远航”。他们相信,太空
中应该有中国人的位置。
这是一段很抒情的文字。但这更是一段矛盾的文字。我们注意到,它的第一句话想说
中国人在1433年至2005年之间“中断了”“对未知疆域的探险”,而第二句话却说的是中
国人的探险远航其实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后”就“重新开始”了。这是两个根本不相
容的论断,让人不知该相信哪一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