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红色太空新长征》的作者
并不认可新华社关于钱院长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辟的载人航天计划的史实。
当然,《瞭望东方周刊》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不太严肃的民间通俗刊物,求实精神差一
点,表达水准低一点,因此在报道中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臆断,这似乎也是理所
当然的事情。但有趣的是,《瞭望东方周刊》墨迹未干,当晚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又出来凑趣了。在这期由白岩松先生主持的专题节目中,插播了一个名叫《巡天》的短片。这个短片同样也很抒情,声情并茂地回顾了中国的航天历程。以央视的水平,当然不会
忘记了中国航天事业在五六十年代的艰难起步,然而,当它把记忆之箭指向 “文革”时,
却突然也鬼使神差般地失忆起来。可惜我没有在央视网站上找到这期节目的文案,——央
视网站上提供了其他每一期焦点访谈的文案,但偏偏缺失了10月17日这篇奇文。
如果我没有听错,那么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记得:央视的抒情国嘴在讲完中国航天事业
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艰难起步后,先是批评“文革”使得中国的飞天步伐“
被迫放慢”,然后立即不屑一顾地掉开视线,转而热情称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
突飞猛进。
于是一切荣耀归于改革开放。
肯定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这自然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我觉得对于“文革”的航天
历史仍然,我们还是应该有屑一顾。因为如果我没有弄错,那么今天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的基础都是在“文革”期间奠定的。
其实,无论《瞭望东方周刊》还是中央电视台,都完全明白“文革”和钱学森们对于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贡献。因此,《瞭望东方周刊》的《红色太空新长征》在把大约百分
之九十的篇幅用于歌颂改革开放时代的航天成就后,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把笔锋一转,打了
下面这样一个补丁:
——*但是*,中国的太空计划*却*直接与毛泽东有关。……在知道苏联人造卫星和航
天员上了天时,毛泽东同全世界的政治家们一样为之震惊。他问:“我们怎么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1958年5月,中国还未摆脱“一穷二白 ”,毛泽
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据
了解,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还曾培训过一批自己的航天员……中国的太空探索计划即
使在“文革”中并没有放弃。
这样,《红色太空新长征》先是断言中国的航天工程始自2005年,然后又改口说起自
1970年代末,最后它还是承认原来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起始于“文革”时代钱学森们的手
上。不过,这个承认看起来却是那样的充满无奈和不情愿。——要理解这种情绪,只须注
意一下被星号包围的“但是”和“却”字即可。央视的喷血抒情短片《巡天》没有玩这种
看起来很搞笑的文字游戏,而是在干净彻底地遗忘了“文革”的两弹一星后就坚定地保持
着这种健忘状态。但是,在央视的其他节目中,特别是在神舟任务第一天,它还介绍过“
曙光”工程,足见编辑们是非常非常知道“文革”时期的载人航天计划的。
我不胜冒昧地揣测:不论是《红色太空新长征》的步步退守,还是《巡天》沉默的遗
忘,也许都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潜在或者显在的个人情绪,这就是:
——全面否定“文革”。
于是,作者出于这种个人的历史偏好,决定有意识地选择性遗忘“文革”时期航天工
程的历史史实,以便增强改革开放在中国航天史上的历史地位。
我一点也不喜欢“文革”,——正如我不太喜欢那些本来就没有一点点思想,却居然
还大声疾呼“解放思想”的时髦人士一样。尽管我本人是“文革”后的一代人,不知道“
文革”究竟是怎样“革”的,但“文革”确实使我的父母遭遇了很多不快,因此我并不在
乎否定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邓公关于“全面否定‘文革’”的观点,其实是说要否定 “文
革”这场政治运动,而非“文革”的一切的一切。但不幸的是,很多人习惯于把这句话从
其特定的语境中剥离出来,于是使之成了一种有利于发挥个人想象力的政治口号。从《红
色太空新长征》极其勉强地承认“文革”中有载人航天计划,以及从《巡天》干脆沉默地
忘却了“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