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隐士大风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部分 15、陶渊明,爱在桃花源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溪三笑。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先生喜欢喝酒到了何种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受当地人尊敬的程度。陶渊明先生后来写了二十多首关于饮酒的诗,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先生就这样沉浸在田园酒徒式的生活之中,为了寄托他的心志,他写了一篇神秘的文章,在这篇神秘的文章里他虚构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这就是人人皆知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大家的是,人世间是否真的存在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里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死后留英名

    公元427年,中国痛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先生在过了二十多年的田园生活后,终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

    陶渊明这位隐士在中国古代所有的隐士当中算是一个特例,那就是他不再被后人像误解庄周先生那样,被误解为是为了逃避才隐居的。几乎所有的隐士都被后人打上消极避世这样一个记号,这是独孤二少先生不敢苟同的,但庆幸的是终于有一位隐士不被人们误解了。

    这一切归功于陶渊明先生的身体力行,也就是说他参加了劳作,而其他隐士虽然也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但远没有陶渊明先生这么明显。

    陶渊明先生把孔丘先生的“安贫乐道”和庄周先生的“回归自然”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两大水火不容的思想在陶渊明先生这里终于握手言和,共同发展。换句话说,陶渊明先生把儒家隐士和道家隐士结合了起来,从这以后,隐士无所谓道隐和儒隐之分。这不能不说是隐士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

    需要说明的是,陶渊明先生在世的时候以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注意,他的好友颜延之先生给了他一个谥号:靖节先生。颜延之先生对这位老朋友的人品进行了很高的评价,但对他的诗歌没有肯定,也许在他看来,陶渊明先生所写的那些田园诗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登不上大雅之堂。

    陶渊明先生死后寂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南朝的时候他才被世人逐渐熟悉,这要归功于一位叫萧统的梁朝太子,他是梁武帝的儿子,这是一位没有当皇帝的太子,还没有继位就染病身亡。

    萧统先生见到陶渊明先生的诗歌就如见到了陶渊明先生的本人,世上有几人能把诗歌写的如此生动逼真?于是,萧统先生对陶渊明先生的诗歌爱不释手,看了又看,最后还不过瘾,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家作品合集,意义十分重大。

    到了隋唐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陶渊明先生,爱上陶渊明先生的诗歌。

    同样也是山水田园诗人,唐朝的孟浩然先生把陶渊明先生当成自己的心灵知己,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先生更是仰慕陶渊明先生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还有杜甫先生,白居易先生,以及后来的欧阳修先生,辛弃疾先生等等,这些平时惜墨如金的大诗人,在赞赏陶渊明先生的时候,从不吝啬,也都留下了缅怀陶渊明先生的诗文,在此不一一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也就是在唐朝的时候,陶渊明先生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才最终被确定,同时被称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以至于后来的很多人,包括孤独二少先生潜意识里只把他当作一个诗人,而忽略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一个成功的隐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