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隐士大风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部分 15、陶渊明,爱在桃花源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吃不饱穿不暖看别人笑话,还不如回老家种地去!

    就这样陶渊明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老老实实的做着农民,并把这个农民当成了世界上最悠闲最舒适的农民。

    关于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现代人基本上是推崇备至的,当然也有些人说陶渊明先生假清高,连老婆孩子都养不了还说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难道你要饿死才心甘吗?他们打出的招牌是生存权。

    这些人认为生存权是人类最根本最主要的权利。一个人如果连生存权都无法保证,别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发展权、享受权都不过痴人说梦。人只有先糊口,先填饱自己的肚子,才有可能也有力量去追求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会整天想着是买宝马好还是买奔驰好,是买楼房还是买一套四合院?除非这个人饿傻了冻疯了。

    独孤二少先生认为这些人说的话也有道理,但他们并不理解陶渊明先生,他们并不是站在陶渊明先生的立场来说这番话的,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这番话的。他们是怎样的立场呢?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或者他们认为活着是最重要的,无论做牛做马也好,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之类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活着就好。

    但陶渊明先生是怎样的立场呢?不可否认,他也认为人活着是很重要的,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去当官,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是自由和尊严对他来说比简单的活着更重要,苟且偷生是绝对不可以的,毫无意义的活着还不去死了算了。更何况陶渊明先生也只不过是辞职不当官而已,这并不表示他不当官就会马上饿死,经过一番思索,他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既不会饿死,也活得开心,那就是当农民。

    田园酒徒

    陶渊明先生为他最后一次辞官写了一首诗歌,叫《归去来辞》,在这首诗里他认为以前他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幸好走得不远,终于走出了迷途。他认为他以前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现在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经也当过大官的人突然跑到乡下说要当农民,这在陶渊明先生的村庄上京里村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父老乡亲们都认为陶渊明先生只不过是在作秀,嘴巴上说说而已,而陶渊明先生挽起裤腿,打着赤脚,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不得不使这些父老乡亲们信服:陶渊明先生这回是动真格的了!

    陶渊明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而且他在骨子里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城里人,他有很深的乡村情结,在当官的日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回去,这个声音来自他不远的家乡。他热爱劳动,也享受着劳动。他在南山脚下和老婆孩子开垦了十多亩田地,在上京里村盖了几间草房,堂前种杨柳,屋后栽桃李。小狗在巷子里汪汪叫,大公鸡在桑树上喔喔啼,几缕炊烟,袅袅入天。这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啊,陶渊明先生陶醉在田园生活里。

    陶渊明先生是一个热情、直爽、豁达、开朗的人,没有一点架子,很快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经常一起劳作,一起说笑,一起在日落西山的时候回家。因为人缘很好,每当陶渊明先生一家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大家的帮助。有一次,也不知道是啥原因,陶渊明先生的家被大火烧光了,老百姓就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在另外一个地方为陶家盖起了一座牢固结实的石头房子。为此陶渊明先生非常感动,还专门写了一首《移居》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

    陶渊明先生喜欢劳作,但他劳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劳作,他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陶渊明先生这一辈子最喜欢干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写诗作文,另外一件就是喝酒。

    如果没有酒,陶渊明先生的生活就会失去很多光彩,如果没有酒,陶渊明先生会感到很寂寞。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陶渊明先生喝酒倒不是为了浇愁,这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大鱼大肉他可以不吃,但每顿必少不了酒,没有酒喝他就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似乎缺少了什么,高兴的时候他喝酒,忧愁的时候也喝酒。酒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也给了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陶渊明先生最喜欢的一种感觉就是似醉未醉,当他走路东倒西歪的时候,当别人说他醉了的时候,他知道这是他最清醒的时刻,在这最清醒的时刻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陶渊明先生也有点无奈,也有点伤感,为这个世界,为现实生活,为柴米油盐,但一杯酒下肚之后,他很快就想开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还不至于到走头无路的时候,我过得很好,我很快乐,这不正是我需要的生活吗?那么,还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

    偏偏这么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却没有钱买酒喝,于是只好去朋友家蹭酒喝,朋友请他吃山珍海味他不去,但请他去喝酒,哪怕没有下酒菜,他也会欣然前往,而且每一次不醉不归。陶渊明先生不管在哪里,每次喝酒的时候都要把头上的葛巾取下来,喝完后再戴上去。村里面有一块石头,喝醉了他阁下就仰面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