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执兽子”之
班,异乎《周礼》郁人之职。行舟不息,坠剑方遥,验刻而求,可谓谬矣。
夫祝以传命,通主人之意以荐于神明,非贱职也。故两君相见,则卿为上傧。
况天人之际,其肃恭之礼,以两君为喻,不亦大乎!今太祝,下士也,非所以重
命而尊神之义也。然则周、汉太祝,是礼矣。何者?按《周礼·大宗伯》曰:
“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辞。”大宗伯为上卿,今礼部尚书、
太常卿比也;小宗伯中大夫,今侍郎、少卿比也;太祝下大夫,今郎中、太常丞
比也;上士四人,今员外郎、太常博士之比也。故可以处天人之际,致尊极之辞
矣。又汉太祝令,秩六百石,与太常博士同班。梁太祝令,与南台御史同班。今
太祝下士之卑,而居下大夫之职,斯又刻舟之论,不异于前矣。
又曰:
旧礼,谒者引太尉升坛亚献,非礼也。谒者已贱,升坛已重,是微者用之于
古,而大体实变之于今也。按《汉官仪》:“尚书御史台官属有谒者仆射一人,
秩六百石,铜印青绶;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又按
《汉书百官公卿表》:光禄勋官属有郎中、员外,秩比二千石;有谒者,掌宾赞
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古之谒者,秩异等,今谒者班微,以之从事,可
谓疏矣。
又曰:
旧礼,尚书令奉玉牒,今无其官,请以中书令从事。按汉武帝时,张安世为
尚书令,游宴后宫,以宦者一人出入帝命,改为中书谒者令。至成帝,罢宦者,
用士人。魏黄初改秘书,置中书监令。旧尚书并掌制诰,既置中书官,而制诰枢
密皆掌焉。则自魏以来,中书是汉朝尚书之职。今尚书令奉玉牒,是用汉礼,其
官既阙,故可以中书令主之。
议奏,玄宗令张说、徐坚召敬本与之对议详定,说等奏曰:“敬本所议,其
中四条,先已改定。有不同者,望临时量事改摄。”制从之。
十三年十一月丙戌,至泰山,去山趾五里,西去社首山三里。丁亥,玄宗服
衮冕于行宫,致斋于供帐前殿。己丑,日南至,大备法驾,至山下。玄宗御马而
登,侍臣从。先是玄宗以灵山清洁,不欲多人上,欲初献于山上坛行事,亚献、
终献于山下坛行事。因召礼官学士贺知章等入讲仪注,因问之,知章等奏曰:
“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时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陛下享君位于山
上,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诚足以垂范来叶,为变礼之大者也。礼成于三,初献、
亚、终,合于一处。”玄宗曰:“朕正欲如是,故问卿耳。”于是敕三献于山上
行事,其五方帝及诸神座于山下坛行事。玄宗因问:“玉牒之文,前代帝王,何
故秘之?”知章对曰:“玉牒本是通于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
算,或思神仙,其事微密,是故莫知之。”玄宗曰:“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
更无秘请。宜将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其辞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
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
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足。上帝眷祐,锡臣忠武。底绥内难,推戴圣父。恭承
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
受福。”
庚寅,祀昊天上帝于山上封台之前坛,高祖神尧皇帝配享焉。邠王守礼亚献,
宁王宪终献。皇帝饮福酒。癸巳,中书令张说进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
复始,永绥兆人。”帝拜稽首。山上作圆台四阶,谓之封坛。台上有方石再累,
谓之石<石感>玉牒、玉策,刻玉填金为字,各盛以玉匮,束以金绳,封以金泥,皇
帝以受命宝印之。纳二玉匮于<石感>中,金泥碱际,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坛
东南为燎坛,积柴其上。皇帝就望燎位,火发,群臣称万岁,传呼下山下,声动
天地。山下坛祀,群臣行事已毕,皇帝未离位,命中书门下曰:“朕以薄德,恭
膺大宝。今封祀初建,云物休祐,皆是卿等辅弼之力。君臣相保,勉副天心,长
如今日,不敢矜怠。”中书令张说跪言:“圣心诚恳,宿斋山上。昨夜则息风收
雨,今朝则天清日暖,复有祥风助乐,卿云引燎,灵迹盛事,千古未闻。陛下又
思慎终如初。长福万姓,天下幸甚。”
先是车驾至岳西来苏顿,有大风从东北来,自午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