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三
封禅之礼,自汉光武之后,旷世不修。隋开皇十四年,晋王广率百官抗表,
固请封禅。文帝令牛弘、辛彦之、许善心等创定仪注。至十五年,行幸兖州,遂
于太山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
贞观六年,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太宗曰:“议者以封禅
为大典。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
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
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
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无假封禅。礼云,‘至敬
不坛’,扫地而祭,足表至诚,何必远登高山,封数尺之土也!”侍中王珪对曰:
“陛下发德音,明封禅本末,非愚臣之所及。”秘书监魏征曰:“随末大乱,黎
民遇陛下,始有生望。养之则至仁,劳之则未可。升中之礼,须备千乘万骑,供
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太宗深嘉征言,而中外章表不已。
上问礼官两汉封山仪注,因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太山上七十二帝坛迹。是年两河
水潦,其事乃寝。至十一年,群臣复劝封山,始议其礼。于是国子博士刘伯庄、
睦州刺史徐令言等,各上封祀之事,互设疑议,所见不同。多言新礼中封禅仪注,
简略未周。太宗敕秘书少监颜思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与四方名儒博物之士参
议得失。议者数十家,递相驳难,纷纭久不决。于是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
中书令杨师道,博采众议堪行用而与旧礼不同者奏之。
其议昊天上帝坛曰:“将封先祭,义在告神,且备谒敬之仪,方展庆成之礼。
固当于坛下阯止,预申齐洁。赞飨已毕,然后登封。既表重慎之深,兼示行事有
渐。今请祭于泰山下,设坛以祀上帝,以景皇帝配享。坛长一十二丈,高一丈二
尺。”又议制玉牒曰:“金玉重宝,质性贞坚,宗祀郊禋,皆充器币,岂嫌华美,
实贵精确。况乎三神壮观,万代鸿名,礼极殷崇,事资藻缛。玉牒玉检,式韫灵
奇,传之无穷,永存不朽。今请玉牒长一尺三寸,广厚各五寸。玉检厚二寸,
长短阔狭一如玉牒。其印齿请随玺大小,仍缠以金绳五周。”又议玉策曰:“封
禅之祭,严配作主,皆奠玉策,肃奉虔诚。今玉策四枚,各长一尺三寸,广一寸
五分,厚五分。每策五简,俱以金编。其一奠上帝,一奠太祖座,一奠皇地祇,
一奠高祖座。”又议金匮曰:“登配之策,盛以金匮,归格艺祖之庙室。今请长
短令容玉策,高广各六寸。形制如今之表函。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玺。”
又议方石再累曰:“旧藏玉牒,止用石函,亦犹盛书箧笥,所以或呼石箧。今请
方石三枚,以为再累。其十枚石检,刻方石四边而立之。缠以金绳,封以石泥,
印以受命玺。”又议泰山上圆坛曰:“四出开道,坛场通义,南面入升,于事为
允。今请介丘上圆坛广五丈,高九尺,用五色土加之。四面各设一阶。御位在坛
南,升自南阶,而就上封玉牒。”又议圆坛上土封曰:“凡言封者,皆是积土之
名。利建分封,亦以班社立号。谓之封禅,厥义可知。今请于圆坛之上,安置方
石,玺缄既毕,加土筑以为封。高一丈二尺,而广二丈,以五色土益封,玉牒藏
于其内。祀禅之土,其封制亦同此。”又议玉玺曰:“谨详前载方石缄封,玉检
金泥,必资印玺,以为秘固。今请依令用受命玺以封石检。其玉检既与石检大小
不同,请更造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玺,以封玉牒。石检形制,依汉建
武故事。”又议立碑曰:“勒石纪号,显扬功业,登封降禅,肆觐之坛,立碑纪
之。”又议设告至坛曰:“既至山下,礼行告至,柴于东方上帝,望秩遍礼群神。
今请其坛方八十一尺,高三尺,陛仍四出。其禅方坛及余仪式,请从今礼。仍请
柴祭、望秩,同时行事。”又议废石阙及大小距石曰:“距石之设,意取牢固,
本资实用,岂云雕饰。今既积土厚封,足与天长地久。其小距环坛,石阙回建,
事非经诰,无益礼义,烦而非要,请从减省。”
太宗从其议,仍令附之于礼。
十五年,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复令公卿诸儒详定仪注。太常卿韦挺、礼部
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议。时论者又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