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下了一场雨,第二天早晨结了一层薄冰。刘屯的场院显得空荡,刚刚脱完粒的高粱堆孤零零地堆在地中央。为了怕糟损,粮堆上用草帘盖着,还派了两个护场人昼夜看护。
分粮要在工作组的监督下进行,各小队排号。刘屯打得粮食少,轮到最后。
吴有金围着粮堆转,一袋接一袋地抽着蛤蟆烟,家里外头的事搅得他心烦。
他后悔让吴小兰进城,更后悔没按兰正的要求把吴小兰接回来。
接吴小兰进城的男人是吴小兰的姨表哥,而马向勇和马文都在村里散布是她的对象。吴有金听了这些话,心里阵阵酸痛。
吴小兰的表姨通过关系把她安排到街道缝纫组上班,每月挣十八块钱,又张罗给她找对象。吴小兰勉强看了几个,都说没相中。
吴小兰在城里处不成对象,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她心里丢不下刘强。尽管她要刻意忘掉,越这样刘强的影子越鲜活。经过一段痛苦的冷静后,她清楚地知道不再有可能和刘强走到一起,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心里不能没有他。
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些看中吴小兰的城里人的确不出色,条件好的青年都不愿娶乡下姑娘。
虽然政府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和干群差距,但现实中,这两种差距仍然很大。处对象特别看重政治身份、职业、家庭和社会地位,择偶的排列顺序是先干部,后工人,再选择军人。按理说军人比工人有前途,而很多提不上干的士兵退伍后仍然吃不上商品粮,不得不排在城里的工人之后。农村的好姑娘都往城里奔,城里的小伙因稀缺而变得高傲。吴小兰没有城市户口,比城里的姑娘矮半截。
不过这叫吴小兰挺顺心,没有男人干扰,她可以平静地生活,还可以回忆和刘强在一起的那段幸福时光,尽管这种幸福很苦涩,也给她带来好多欢乐。
在城里,成年人的口粮是二十七斤半,只够糊口,无法再养活别人。吴小兰的口粮只能靠家里送,今年粮食打得少,让吴有金很为难。
还有一个为难事,是因为马向东。马向东让姨父吴有金给杨敬祖施加压力,如果杨秀华再不嫁过来,就把她家赶出刘屯。
马向东能够撵走杨家,是因为杨敬祖迟迟没落户。
在落户的问题上,刘奇和吴有金持不同意见。刘奇觉得杨敬祖好歹是投奔他来的,一家人也本本份份,又答应把两个女儿嫁到刘屯,应该落户。吴有金偏向马向东,主张督促杨敬祖在落户前先把闺女嫁出去。在争取贫下中农意见时,说法不一,马文这样理解兰正制定的落户政策:“这屁事儿明摆着,只要杨秀华不嫁到我家,就让杨敬祖领着闺女滚蛋!”吴有金把刘奇、马文和广大社员的意见呈报给兰正,兰正抓了一阵头发,皱了几次眉,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原来落户政策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个别人个别对待的方针,写个条子让吴有金带回去。吴有金把条子交给刘仁,刘仁念道:“杨敬祖的两个女儿必须嫁给刘屯小伙,如不同意,让他搬走。但是,嫁人的事不能草莽,应该给他时间,如果杨敬祖能写个让二女嫁到刘屯的字据,征得全体社员的同意,也可落户。”
在马家的强大压力下,杨敬祖答应把闺女嫁给马向东,并保证做通杨秀华的工作。又费了一番周折,从公社治安助理那取得准迁证。
杨敬祖回河北老家起户口还没回来,此时正面临分粮。
今年粮食少,肯定不够分,按马荣的说法是狼多肉少。他主张:“贫雇农先得实惠, 成份差些的少分,看杨敬祖家的态度,如果杨秀华搬到马家去住,杨家就和贫雇农一样,否则一粒也不给。”
吴有金是队长,他必须按政策办事,上级没有这样的指示,他不能这样做。吴有金到看场的小屋坐一会,从看场人王显有的烟笸箩里装了一袋蛤蟆烟,在火绳上点着后,不紧不慢地出了场院。在门口,他碰上马向勇。
马向勇挺高兴,脸上的笑也比以前自然,他告诉吴有金:“杨敬祖的户口起来了。”
“起来就起来呗!”这是吴有金预料中的事,他说:“起过来更好,省得分粮把他落下。”
“你说这个自称是忠良后代的杨敬祖是啥成份?”
吴有金看一眼马向勇,心想:“他啥成份和你有什么关系?这个瘸子真多事。”
马向勇脸上的笑开始变样,他说:“杨敬祖是个地主。”
听了这话,吴有金也发愣:“这杨敬祖口口声声说他是中农,怎么就成了地主呢?看来姓杨的是个骗子,他不但骗了刘屯广大社员,更是骗了马文父子俩。马向东恨不得立刻把杨秀华娶到家,知道杨秀华是地主成份,他会怎样对待?”
吴有金看不惯马向勇幸灾乐祸的样子,大声问:“杨敬祖是地主,你乐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