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六章 大周天子(公元前1046—前771年)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提笔写诗。韩愈自己当奴才不算,还在诗中替1800年前的周文王写了“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的乞活文章给纣王看,把后来的鲁迅先生给气得要命,大骂这是“奴才文学”。
    韩愈想让周文王哀求纣王。
    韩愈生活的时代,是皇权专制的时代,专制下的人们练得奴性十足,韩愈真是当奴才当得有瘾啊,还要拖一些别人也下水。
    事实上,任何想把周文王解脱出监狱的尝试如果得到成功,都只能反过来证明纣王不是一个绝对残暴的人。所以,要么周文王安安心心地牺牲在监狱里以证实纣王是残暴的,要么,周文王想体面地回家去死就得承认纣王是仁义的(最多是仁义加糊涂的,但这仍然是仁义的),不能两头好处都被周文王的fans们占了。可史料上说周文王既出了狱纣王还落了残暴的名!呵呵。另外,如果纣王都放了你了,掉头你儿子又伐纣王,这是不是不义呢?如此不义之举的人能得到诸侯响应吗?
    总之,到底周文王是被纣王杀了,还是按照“诸侯求情、下属送礼送山货、下属送礼送美女、吃儿子肉、写乞活文章”等几种方式侥幸出了狱,哪种结局,随便您自己挑选。这些事情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披开那些令人心乱如麻难以解读的典籍文字上覆盖的灰尘,对纣王的所谓“荒淫无道”要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知,同时对周文王的“来远怀众、仁名远播”也要保持审慎态度。崔永元和司马南不是都教育我们吗,不要轻信。
    PS:另据司马迁说,在蹲监狱期间,周文王和现代服刑人员一样,也攻修了专业课程。他那时比现在好,没有什么书可看,文科就是一些政府文件,合编起来后来叫做《尚书》。理科呢,是《易经》。周文王脑子好使,蹲监狱期间潜心揣摩《易经》,终于研究出“八八六十四卦”的爻词,中间熔炼了物理、化学、医学、天文、人事的宇宙大知识,成为继那个半真半假的妖怪“伏曦氏”之后我国又一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爻”的字样是结绳记事的意思,学校的“学”字繁体写法,就含有“爻”。) 
    不过,司马迁的“周文王演易”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当时的文字还相当不够完备,写不出《易经》一书。一些卦辞如“伯和篡位立”是周文王死后才发生的事情,怎么会是他写的呢。周文王虽然被后人说作是“长着重瞳子和四个rǔ头”的异人,但也未必就能预见身后,否则他就不会被抓进监狱里来了。 
    周文王被“咔嚓”以后或者“出狱”自然老死以后,周武王接班,辅佐他的是军师姜子牙和四弟周公旦,以及召公、毕公这些族内哥们。姜子牙出仕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七十二岁。那以前他都干什么了呢?据《封神演义》说他在三十二岁到七十二岁期间,都在昆仑山“元始天尊”驾下当道士,不过当时还没有道教,姜子牙到了七十二岁才闹明白过来,就只好放弃当神仙的想法,下山了。姜子牙来到纣王的朝歌,经人介绍与一个六十八岁的老处女相恋并结婚,然后从事无照贩卖工作。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第一次贩卖笊篱(捞饺子用的)失败,因为当时还没有饺子。第二次改卖面粉,再次失败,因为当时的麦子是粒食(就是蒸麦粒吃,还不磨成面——唉,这“许仲琳”老先生净瞎指挥),姜子牙的面太前卫,老百姓不接受。
    接着姜子牙又从事屠宰工作,杀牛。按理说,牛是农夫的好助手,不许杀,但由于牛太有本事了,不杀了利用也太可惜了。牛的浑身都是宝,牛骨头利用率也很高,可以做梳子、簪子、针、筷子,男女都可以用,牛骨还可以做士兵行军的衔枚,以及射向敌人的箭头,牛肩胛骨还可以占卜,写甲骨文,肉还可以吃,总之很有用。而且只有杀了它才能用。但是牛奶没利用上,中国人不喝牛奶,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北方胡人才喝牛奶。牛最后一个用处是牛皮,牛皮坚韧耐磨,可以做马的挽具,拉车的皮带,车上的坐垫,鼓的皮面,当然牛皮还可以吹——炼铜鼓风用的皮囊也用牛皮制作,牛皮还是甲胄的材料。总之当时如果没有牛,人简直活不下去。
    姜子牙杀了几天牛,突然纣王祭祀要求雨,禁止民间杀生,结果生意全没了。于是姜子牙又盘了一个没生意的饭馆开张,依旧没生意,有的只是他老婆日益难看的脸色。姜子牙急了,利用自己的专长干起了看风水的职业,也从事凶宅捉妖,并且参加了鹿台的总体施工建设,但因错误判定妲己是妖精而被罢免。他老婆急了,干脆也炒了他,主动提出离婚申请。这反映了当时婚姻家庭不稳固的事实,二婚、三婚不算个什么。
    当时的家庭,多数是男人占主导,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势力也存在,就是以女性作主导。姜子牙就是一个例子,他其实是嫁到他媳妇家的——这在当时是穷困潦倒男人的一项职业,叫做“赘婿”。这种职业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有,是很低贱的角色,相当于奴仆一般,没有平等地位,只是一个劳动力,甚至遭受打骂。
    姜子牙被老婆炒了,离婚分配财产,因为他是入赘的,财产自然也全是老婆家的没有他的份。姜子牙光身一人出来,没有本钱,无法在朝歌发展,就准备出国。他凭着自己的两条肉腿,拄着杖,背着行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