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1887-1975.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标准像(1)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蒋介石的肖像史

1903年,蒋介石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他在县城的照相馆里拍摄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照片,17岁的蒋介石稚气未脱,面容清瘦,衣着仍为旧式的大对襟棉服。次年蒋介石转往箭金公学,亦有照片留存。

当时照相刚刚流行,却是高层与民间同步进行。考察近代中国的影像史,发现当时清宫之中已经有了正式的御用摄影师,专门为慈禧及官眷拍摄照片。中国最后两位皇帝光绪和宣统,也第一次将自己的肖像公开与众。1904年,在上海的日本出版商高野文次郎以“有正书局”名义,将慈禧、隆裕及其他官眷的照相、合影大量晒印.公开在中国出售,并借广告声明:“欲使清国人民咸睹圣容,如西人之家家悬其国主之像也”。

民间照相的流行与皇家标准像的出售,看似吊诡,却也生动的说明了旧中国在快速碰撞中的转变轨迹。

时尚与招牌

民间影像术的流行,与青年有关。当时潮流青年都在照片上题字,以互赠照片作为社交之礼。如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的鲁讯,在其寄回家中的照片中题为“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民中之游子,弘文学院之制服,铃里之邮筒,达星杓仲弟之英盼。兄树人顿首。” 青年学生拍照成为一种时尚,互赠照片相当流行。年青的蒋介石迅速融入潮流,他在龙津中学开始学习日语,准备留学日本。在振武学堂及留学日本之际,蒋都会到当地照相馆摄影留念。在日本联队入伍时,他自己在相片空白处写下“二十四岁入伍照相”。

西方政治领袖肖像悬挂在公共场合和重要仪式场所的做法既为清皇帝所采用,后来者就有样学样,民国初期,袁世凯的肖像更是首登银币之上,“袁大头”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记载,袁世凯称帝后,家人曾把报纸上袁世凯肖像的眼睛都抠掉了,但这并不能阻止一个独裁者的诞生与灭亡。

标准像渐至流行,除了个人照之外,家庭合照、先祖遗照、国家元首的肖像也迅速地传布。1920年,众多公共场所的讲台上都悬挂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肖像,两旁立着党旗与国旗。蒋介石在此时的历史场合上登场亮相,最为人熟知的当然是国民党史上广为宣传的蒋介石陪待孙中山的合影。

据国民党官方记录,蒋介石首度见到孙中山,是在1910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日本,在陈其美引见下,二人见面。但那时两人位置悬殊,更无交集,因此并无影像存留,后来捧蒋之人画了诸多二人相见时的画像。及至孙中山蒙难永丰舰,蒋介石闻讯前往,两人关系至此深契,亦无相片纪录,亦以画像代替。两人真正第一次合影,当在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坐于椅上,蒋介石直立于后,此张照相日后成为蒋大力宣扬自己为孙中山继承人的有力证据。蒋更曾多次让孙中山亲书“联句”赠送自己,日后此类笔墨均成为蒋介石继位的重要法宝。

但此照相后来引发诸多争议,因国民党大佬何应钦晚年公布的一张照片中,黄埔军校孙蒋合影为三人,后立者还有何应钦与王柏龄,二人后来均成为蒋介石之嫡系,此张照片一直深藏不露。台湾学者李敖曾因此而痛骂蒋介石造假。但也有人摄影师考证此照与前一张角度不同,从身后背景变化看,可能系同一场景的两张图片。无论如何,后一张照片没有在蒋执政时得到大力宣传,显然是为了突出显示蒋之接班地位,而何、王二人自然心知肚明,当时只不过是临时合影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