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用椴树皮织出上好的衣服——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纺织工艺师五十岚勇喜/喜代夫妇(1935年12月20日/1941年11月6日生)

    盐野米松:有一种叫做椴的树,在山里很常见,从它的树皮里能抽取纤维。过去,在日本的各地都有用这种纤维做的绳子,也有用它织出来的布做的工作服。阿伊奴族人(生活在北海道的原住少数民族)的民族服装“厚司织”也是其中的一种,它用的原料是一种叫做欧莜(学名:ulmuslaciniata)的植物。

    “椴木织”从树的状态到织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因为其过程既繁琐又费时间,所以,这种纺织工艺在日本已经近乎绝迹了。

    在山形县的温海镇有一个叫关川的村落,有趣的是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从事这种“椴木织”工艺的。“关川”是从那个以温泉而出名的沿海小镇“温海温泉”往新泻县的山里去的途中,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落。村里的48户人家有46户都是干“椴木织”的。用学校的旧址改造的“关川椴木织协同组合”是这46户的组织。

    协同组合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他们的作品,还有过去曾经是常用的一些生活必需品。那些机器设备是为村民们集中在一起纺线、织布而设置的。我去的那天,他们正在一起干活儿。织布机上发出的哒哒的声音和卡拉卡拉转动着的纺车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场面。

    因为这种布做出来的东西防水性强,所以,从前都用它来做田间工作服、手筐和袋子一类的东西。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帽子、和服上的带子、门帘、钱包和手提袋等等。织出来的东西充分展现了“椴木织”的那种粗拉拉的感觉,看上去很漂亮、洒脱。

    干这个工作是有明确的男女分工的。在山上植树、养育、采伐、剥皮,这些都是男人的事。煮皮、抽丝、纺线、织布是女人的事。

    女人的活计又因年龄的不同而各有分工。即便是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也能凭着手的感触纺线。女人们边聊着天边干手里的活计。在这里还可以看到那曾经有过的村落共同体生活的影子。

    伐树是分季节的,并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以伐,所以,他们的工作日程也不是就合人,而是就合自然来安排的。

    从那“椴木织”的家乡我们请来了五十岚勇喜、喜代夫妇。他们从一把用色木槭做的剥树皮的工具,给我们讲述从剥树皮到纺线的一系列程序。

    勇喜、喜代的口述:

    我是五十岚勇喜,这是我妻子喜代。我们是从山形县温海镇的关川来的,我们的村子跟新泻县相邻,冬天雪很多,附近有温海温泉,离我们那儿开车也就30分钟。

    我们的村里有48户住家,220多口人。而这48户中又有四十五六户都是从事“椴木织”的。

    干“椴木织”有明确的男女分工。进山伐树、剥皮、晒干是男人们的活儿,其余的,一直到织成东西都是女人们的事儿。这种分工是从很久以前延续下来的。

    “椴木织”到底有多长的历史,我也说不清楚,但听说至少也得有千年以上吧。

    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椴木织”是什么东西。我们带来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上的颜色都是天然色。我们把从椴树皮上抽取下来的纤维泡在米糠里,慢慢地它就会泡出这样的颜色,并不是染的。“椴木织”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结实,泡在水里也不会烂。再就是用它做的衣服因为空隙大,所以通风很好,因此,一说到“椴木织”,让人首先想到的是夏天。

    现在,我们织的最多的是女人们穿和服时的装饰腰带,还有门帘、帽子一类的东西。

    单纯的织布一般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干,而其他的商品或工艺作品是在“协同组合”里做。因为完全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数量是很有限的。每一户一年也就能织一匹布(60米长)。这是一个大概的数目。

    是的,如果是一个人织的话,一年也就只能织这么多吧。

    并不是没有材料,是因为干这个很花时间和精力。

    其实织一匹布,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够了。但是,在达到能织布的阶段之前,还有22道的各种程序呢。

    那里放着的和服腰带,从我们手里出的价是1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700元),由流通中心转手给大百货店、和服专卖店,价格一下子就能翻二到三倍。所以,只有出席大型活动时才会穿用这种腰带,否则,平常穿的衣服谁会那么奢侈呢。

    过去,人们是因为生活中需要用才织它,织出来的也都是些工作服、盛米的袋子这样的东西。

    从木头上取丝

    这里我带来了一棵椴树,那就先从树说起吧。这种树分布在全日本各地,它是普通的落叶树,哪儿都能见到。只是,不经修剪、拾掇的树采不了好皮,皮不好就织不出好的东西。

    我们那里冬天雪很多,也很大,雪多的地方土地就肥沃,植物长得就好,还有,就是要经常修剪,这些都是让椴树长好的条件。

    过去,织布得来的钱是女人们的收入,尽管男人们伐树,剥皮,但是织出来的布卖了钱跟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