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光明曲折的未来之路 21.理顺机制,轻装上阵
体系转轨成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俱乐部体系,这是中国足球进入市场,增强活力,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尝试,也是一种进步。但是在实行俱乐部制之初,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俱乐部、球队和球员具有双重身份和接受双重领导。这存在许多弊端,出现了不少纷争。因此,怎样由双重领导、双重负责过渡到完全由企业和俱乐部直接领导,将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中国体育产业是从足球界打开紧闭多年的大门,允许商界开始介入的。大门一开,就要有两种不同的空气相互交流。两种观念、两种管理体制、两种运作模式,必然要在一起互相适应和碰撞。
而在足球产业发达的国家,足球界和商界是二位一体,难分你我的。对足球俱乐部的投资,也就是从参股到控股的简单过程。实力不足的企业可以作为小股东参与俱乐部的决策,而实力雄厚时则可跃居大股东,出任俱乐部的董事长或主席,从而来确定俱乐部的大政方针。
由于西方法律规范、经济模式和社会契约默许并保护这种俱乐部的运行模式,谁违背这种模式谁将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这样就保证了足球产业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和足球自身规律有序发展。
而中国足球界和商界还需有一个漫长同化过程。在现阶段,商界和足球界必须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方面尊重对方的利益,尊重历史,尊重经济规律。
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的悲剧命运则成为这一问题的极好注释。
迈特足球俱乐部1994年2月28年成立,江苏省足协与南京迈特公司为了表明双方的合作诚意,将合约签订为十年。但是,随着工作向实质性进展,由双方派人所组成的董事会便产生了日益扩大的裂痕。围绕足球俱乐部的指挥权和管理权,俱乐部内部出现了两派:钱派与权派。这种对立导致了足球的尴尬:一方面,队伍训练、比赛和生活管理需要迈特出钱支撑;另一方,队员、教练人事档案又受足协派的掌管。两派的明争暗斗使球队尤所适从,造成军心浮动。1994年,迈特足球队是甲A队伍的升班马,但不到一年跌回甲B行列;1995年,迈特打完12轮联赛,排名第九。
双方都认为出于对江苏足球大局的考虑,应该精诚合作。但是,彼此又都对对方怀有深刻不满。足协派认为迈特派在处理“苏港足球对抗赛”一事上过于偏激,停发球员工资更不应该,要先把球队的工资和伙食费全部解决后再坐下来谈;“迈特派”则坚持认为“足协派”有越权行为,球队公司应在先交换思想之后再解决。一时间双方陷入僵局。
在球队进行联赛第11轮比赛前的一个星期,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内部矛盾引起江苏省委、省政府、省体委的关注,在各种压力下,双方终于坐在一起。“迈特派”向江苏省足协提交了一个建议书:“1995年由我公司直接划拨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代表队及通过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下拨足球用于训练、比赛等经费已逾1OO万人民币,至此我公司在《组建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合同》中承诺球队使用经费已基本到位。但1995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B组)赛程刚过半,预计要保证今年联赛正常进行,其需要的经费将远远超过我方所承诺的数目,而俱乐部目前的经营状况是无法满足这些经费的,如仍需要依靠我公司拨款,已远远超出我公司的承受能力。为保证联赛的正常进行,使江苏足球事业与足球体制改革稳步前进,特提出如下建议:1。我公司愿意出让所持有的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股权。有关出让对象、出让方式、过渡期安排均可通过协商解决。
2.(或者)修改俱乐部合同、章程,改组俱乐部组织结构,由俱乐部自身负债经营,我公司仍将信守原合同中每年的最低经费承诺。
3.如上述两条均不能实施,则我方认为提前解散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将符合双方的最大利益,双方应根据章程立即着手讨论俱乐部解散及清算事宜。”
江苏省足协收函后进行讨论,认为对方所提全部股权的出价300万元太高,若全部购买,还不如重新组建一个俱乐部。而第二点显然也不可能,因为迈特俱乐部根本无能力进行经营。很快,江苏省足协就复函迈特公司,同意第三点方案。
1995年9月11日,江苏省足协与迈特电子公司的负责人代表各方分别在终止合作的协议上签字。这样成立了1年零7个月江苏首家职业足球俱乐部终于宣告解散。
迈特俱乐部实行的是由董事会直接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一年的运行已形成董事会、经营、球队三个层次。但是由于职责概念不分明,从而使内部管理和运转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问题出现在最高权力层董事会内部。虽然迈特俱乐部由迈特公司和省体委、省体院共同组建,董事会成员由三方派出代表组成,但在决策过程中,有重点偏移之嫌,不能保证充分体现双方的考虑。
其次,问题表现在经营关系不健全。俱乐部内部没有较为明确的经营思路和分工协作,操作过程显得缺少条理性,无法对各种问题提出较为满意的处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