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光明曲折的未来之路 18.中国足球后继乏人之忧
后备人才是一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世界各足球强国都以战略的眼光,投入巨大的力量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因此,一时间足球界人才辈出,'98世界杯赛上,当人们看到英格兰不满20岁的小国脚欧文机敏地将球送入网窝时,不禁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
这时候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拉回中国。
这个时候,承载了中国人太多希望的健力宝青年人已经回国解散,他最终的命运是分散到母队打联赛。
这支队伍从组建之初,肩负的任务就明确无比;为2000年奥运会和2OO2年世界杯做准备。
可是,这棵培育于异国足球土壤的华夏植株却没有开出我们预想的那么艳丽的奇葩。
从折戟世青赛到磋跎大运会,国人已经逐渐接受了他所带来的失望。
其实,我们本不该有那么高的期望值。指望他们像5O年代年维泅他们那样,派一支队伍到国外留学,回来后成为“常备军”代表国家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足球发展到今天,没有一个少年才俊不是在激烈的联赛中成才的。如同朱广沪所说,这支队伍有6名队员(近三分之一)入选国家队,已经很不容易了。
足协的苦心也是很容易体会的。为官一任,谁不想在自己的任期内让中国足球来点脱胎换骨的变化?比如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那该是多么至高无上的荣耀!基于中国足球现状,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
既然以整支健力宝队包打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希望落空了,那么,国内的同龄足球人状态又如何呢?
当1997年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失利后,人们把眼光投向了2O岁左右的青年球员。该年度和这一年龄有联系的大赛有三个:中国青年队参加的第九届世青赛、国内奥林匹克青年联赛、以青年队员为主的奥运会比赛。
在世青赛上,健力宝队以2平1负1场未胜的成绩在小组赛中垫了底,不能不令国人大失所望。体能较差和对抗能力不足是健力宝队的最大弱点,在联赛风雨中磨练这些队员是当务之急。
奥林匹克联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缺少个人意识、技术都比较突出的队员和具有明星资质的队员。而造成青年队员缺少先进人物的原因是教练员素质不够高。
在八运会上,由于各地可以有5名老队员参赛,致使各队老队员的水平和临战状态成了主宰比赛成败的关键,而众多青年队员并没有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喜人势头。
当年戚务生选拔国奥队队员时,抱怨73~74年龄组球偏少,平均每三个适龄球员就要选出一个国奥队队员。而如今,77~78年龄组队员在数量上占据很大优势。转眼2OOO年奥运会预选赛已在眼前,这是本世纪中国足球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不能抓住,那么本世纪中国足球在冲向世界方面几乎颗粒无收如果足协不能高度重视,拿出新的举措的话,面对2000年,我们仍然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所有这一切,都暴露了这样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仍然勘忧。
在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为:一般开展学校——传统布局学交——区少体校——市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为线型培养和选拔体系。由国家拨款,确定编制,经过教练员首选,采用纯计划的组织形式进行。这个体制渠道单一,常常不能适应变化着的实际,自我调整能力差,缺少灵活性,当教育强调智育或共它变化时就无所适从。出现了体校学员不足的现象,选中的学生不想来,想来的素质不高,文化学习成绩差,出路没有着落。这影响了计划范围外学校开展足球活动的积极性。因为计划内传统学校、少体校的学生来源。
经费、技术力量均优于普通学校,形成不公平竞争状态,导致整体上训练积极性不高。
希望杯、幼苗杯、萌牙杯三大赛对于青少年足球工作的普及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旧体制下,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不少地方为了垄断三大杯的冠军,不惜将尖子队员集中起来进行早期专业化训练,从而使其它地方失去了参赛的积极性。
而大多数地区都为夺杯而战,从而不惜半原本应系统化的青少年训练拆得七零八落:当一个地方发现另外一地方某一年龄组的选手成绩占优势时,就会另辟一个年龄组进行选材和组队,从而避其锋芒,迂回作战。因此,试验从表面上看比赛结果花团锦簇,但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
在全国各地,早期的足球业余训练形式大多发生了变化,甚至从7、8岁的“尖子队员”开始,就都集中到一所学校,进行学习,食宿、训练三集中。市体校招生年龄越来越小,孩子们由于过早地端上铁饭碗,导致缺乏竞争对手,比赛少,训练缺乏针对性,训练周期长,淘汰率高的结果,并有可能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另外一些对于足球有着浓厚兴趣、并且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在没有入选体校后,几乎就与足球无缘了。体育教师搞课余训练在制度上没有明确规定,搞不搞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