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足球俱乐部内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部分:苦心而无奈的经营 7.俱乐部与泡沫足球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投人超过5000万元,收入却不到2000万元,亏损3000万元,而他们的营业额却只有一个亿。他们不得不考虑及早抽身了。而投入的5000万元,绝大部分是企业多年自身的积累,真真正正的是血汗钱,小部分是银行贷款,雅琪人不能不心疼,也不能不心惊了。

    周建国仍然认为,投资足球从长远来看是能赚钱的。但是目前环境还不行,足球还没有被当作一种产业来开发,足球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确立起来,这制约了足球市场的发展,目前一家效益较好的甲A俱乐部,年收入可达1000~1500万元。

    大连万达俱乐部,1997年有“十强赛”的赚钱机遇,门票、赞助、电视转播、产品开发、从足协的收入诸项收入的总和,只有投入总额3O~4O%,高投入与低产出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

    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单从帐面上来看,很多俱乐部都是只赔不赚的。也就是说依靠俱乐部本身的经营不能维持自身的投入,必须依靠“后台老板”和其它方式的投入。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下,足球俱乐部要面对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足球产业收入的渠道还没有全面打开,该收的钱收不到,或者收不到那么多;另一方面又要支付迅速膨胀的球员的工资,这两个方面出现巨大反差。

    中国足球出现了“泡沫”现象。

    一些辛勤的俱乐部中老板们不辞辛苦、不惜重金修建金碧辉煌的足球大厦。他们在等待着收获。

    足球大厦徒有华丽的外表,在外表下掩盖着的是亏损、资金周转不畅和沉重的负债。

    投入的是黄金,收获的是“泡沫”。这种状况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早在1996年,就有人撰文称中国足球是“泡沫足球”。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没有引起投资俱乐部的老板们的认识。

    说来也是,一二篇关于“泡沫足球”的文章怎么能阻挡住吹制泡沫时的强大气流呢?

    “泡沫足球”的概念是从日本的“泡沫经济”一词借用而来的。“泡沫经济”本来特指90年代初开始暴露出来日本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日本长期高速投资终因“泡沫化”不得不放慢步伐。

    日本的房地产业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代表。日本的房地产公司不考虑房地产市场需求状况,盲目地从“住宅专业银行”大量贷款,投资于房地产。

    结果由于市场狭窄、销路不畅,房地产出现大量积压,上兆亿贷款无法归还。住宅银行形成大量“坏帐”,以至于日本政府不得不出面挽救残局。

    日本足球如同日本经济一样,也出现“泡沫”化倾向。在“泡沫经济”原产地日本,“泡沫足球”自然构成了“泡沫经济”的一个部分。

    1993年5月日本仿效欧美国家推出了职业足球联赛制度,开始足球商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

    职业足球联盟从初创之日起就以提高整个联盟的水平为其宗旨。联盟为俱乐部引进球星和外籍教练,力求各队力量均衡。

    经济大国日本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在全世界大撒美元,引进了数十名外籍教练和球员,其中不乏济科、利特巴尔斯基等世界顶级球星。

    由于亚洲足球的整体水平有限,再加上日本联赛刚刚起步,一些年轻力壮的当红超级球星对于日本足球联赛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到日本踢球的多是足球生涯已近黄昏甚至挂靴后重出江湖的外籍球星。日本被看作迟暮足球英雄的好去处。

    首届日本职业联赛有1O支参赛队,共聘请了56名外员,其中3O岁以上的约占9O%。共进行了18O场比赛,共进了532个球,外员就进了215个,大放异彩。其中参加过1982年世界杯决赛的阿根廷球星迪亚斯虽然已经是34岁高龄,但独进28球,荣获射手榜冠军。来自巴西的拉莫斯(现已加入日本国籍)是川崎绿茵队的中场核心,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威风仍不减当年。据球场计算机显示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有外籍球早的比赛几乎场场爆满,特别是有济科、莱因克等举世闻名的超级球星参加的比赛。

    巴西的济科、英格兰的莱因克、德国利特巴尔斯基、意大利的斯基拉奇,在日本足坛上有“四大天王”的美誉。他们曾是世界足坛上光彩夺目的明星。但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以后,他们便纷纷赴日本淘金。

    中国也有高龄球员在日本踢球,象当年的高升、沈祥福等都在富士通队踢球。其中贾秀全是中国在日本身价最高的球员,红极一时,是唯一在日本十大职业足球俱乐部踢球的中国球员。

    在日本足球界评出的二十名最佳球星中,贾秀全榜上有名。

    日本球迷之所以对日本职业联赛有极高的热情,外籍球星的加盟起了重要作用。一般每场球赛平均有1.8万人观战,这个数字即使在欧洲,也可以说得上中上等水平。凡有球星登场,尤其是象济科、莱因克这样的高价球星参赛,观众人数明显增多,一般都超过2.5万人。日本联赛在最初两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日本足球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