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隋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九 志第十四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径二寸许,南头

    入地下,注于外双规南枢孔中,以象南极。北头出地上,入于外双规北枢孔中,

    以象北极。其运动得东西转,以象天行。其双轴之间,则置衡,长八尺,通中有

    孔,圆径一寸。当衡之半,两边有关,各注著双轴。衡即随天象东西转运,又自

    于双轴间得南北低仰。所以准验辰历,分考次度,其于揆测,唯所欲为之者也。

    检其镌题,是伪刘曜光初六年,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则古之浑仪之法者也。而

    宋御史中丞何承天及太中大夫徐爰,各著《宋史》,咸以为即张衡所造。其仪略

    举天状,而不缀经星七曜。魏、晋丧乱,沉没西戎。义熙十四年,宋高祖定咸阳

    得之。梁尚书沈约著《宋史》,亦云然,皆失之远矣。

    后魏道武天兴初,命太史令晁崇修浑仪,以观星象。十有余载,至明元永兴

    四年壬子,诏造太史候部铁仪,以为浑天法,考玑之正。其铭曰;“于皇

    大代,配天比祚。赫赫明明,声烈遐布。爰造兹器,考正宿度。贻法后叶,永垂

    典故。”其制并以铜铁,唯志星度以银错之。南北柱曲抱双规,东西柱直立,下

    有十字水平,以植四柱。十字之上,以龟负双规。其余皆与刘曜仪大同。即今太

    史候台所用也。

    ○浑天象

    浑天象者,其制有机而无衡,梁末秘府有,以木为之。其圆如丸,其大数围。

    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黄赤二道及天汉等。别为横规环,以

    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轴头入地,注于南植,以象南极。北轴头出于地

    上,注于北植,以象北极。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其应度,分至气节,亦验,

    在不差而已。不如浑仪,别有衡管,测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吴太史令陈苗云:

    “先贤制木为仪,名曰浑天。”即此之谓耶?由斯而言,仪象二器,远不相涉。

    则张衡所造,盖亦止在浑象七曜,而何承天莫辨仪象之异,亦为乖失。

    宋文帝以元嘉十三年诏太史更造浑仪。太史令钱乐之依案旧说,采效仪象,

    铸铜为之。五分为一度,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内,不

    动。立黄赤二道之规,南北二极之规,布列二十八宿、北斗极星。置日月五星于

    黄道上。为之杠轴,以象天运。昏明中星,与天相符。梁末,置于文德殿前。至

    如斯制,以为浑仪,仪则内阙衡管。以为浑象,而地不在外。是参两法,别为一

    体。就器用而求,犹浑象之流,外内天地之状,不失其位也。吴时又有葛衡,明

    达天官,能为机巧。改作浑天,使地居于天中。以机动之,天动而地止,以上应

    晷度,则乐之之所放述也。到元嘉十七年,又作小浑天,二分为一度,径二尺二

    寸,周六尺六寸。安二十八宿中外官星备足。以白青黄等三色珠为三家星。其日

    月五星,悉居黄道。亦象天运,而地在其中。宋元嘉所造仪象器,开皇九年平陈

    后,并入长安。大业初,移于东都观象殿。

    ○盖图

    晋侍中刘智云:“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然此二器,皆古之所制,但

    传说义者,失其用耳。昔者圣王正历明时,作圆盖以圆列宿。极在其中,回之以

    观天象。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定日数。日行于星纪,转回右行,故

    圆规之,以为日行道。欲明其四时所在,故于春也,则以青为道;于夏也,则以

    赤为道;于秋也,则以白为道;于冬也,则以黑为道。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则

    以黄为道。盖图已定,仰观虽明,而未可正昏明,分昼夜,故作浑仪,以象天体。

    今案自开皇已后,天下一统,灵台以后魏铁浑天仪,测七曜盈缩,以盖图列星坐,

    分黄赤二道距二十八宿分度,而莫有更为浑象者矣。

    仁寿四年,河间刘焯造《皇极历》,上启于东宫。论浑天云:

    璇玑玉衡,正天之器,帝王钦若,世传其象。汉之孝武,详考律历,纠落下

    闳、鲜于妄人等,共所营定。逮于张衡,又寻述作,亦其体制,不异闳等。虽闳

    制莫存,而衡造有器。至吴时,陆绩、王蕃,并要修铸。绩小有异,蕃乃事同。

    宋有钱乐之,魏初晁崇等,总用铜铁,小大有殊,规域经模,不异蕃造。观蔡邕

    《月令章句》,郑玄注《考灵曜》,势同衡法,迄今不改。焯以愚管,留情推测,

    见其数制,莫不违爽。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余何可验。况赤黄均度,

    月无出入,至所恒定,气不别衡。分刻本差,轮回守故。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