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部门精心遴选的;大使在前往驻在国前,也早已征得对方国家的同意,身份早已确定。递交一封制作庄严的介绍信——国书,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但之所以还保留着这种做法,就是因为这是从当年由一国的君主向另一国君王派遣使节的惯例一脉继承下来的。直到如今,外交礼仪上仍把大使视作国家元首的代表,在礼宾安排上,有时大使的地位要高于本国的部长。马丁-迈耶就讲过一个有意思的小掌故:“科德尔-赫尔任(美国)国务卿时拒绝出国活动,因为在宴会及其他典礼场合他的地位必然低于他自己任命的大使,为此他感到有失尊严。”
递交国书的仪式被视作对大使身份和地位的正式认可,一名大使只有在递交国书之后才算被驻在国政府和当地外交界承认,才可以以大使的名义和身份对外开展活动。不过这一点在有些国家已被突破,比如在中国,出于工作需要,中国政府同意,新来的大使可以在递交了国书副本之后、正式递交国书之前,即可以以大使身份开展活动。在其他一些国家,这也已成了被允许的做法。
第三节何谓外交
上面我们对外交的起源和外交的历史作了一个简略的回顾,下面我们要来谈谈,外交究竟是什么?
简单地讲,外交,就是对外交往,就是一个国家与外国的交往。
世界上大大小小有19O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因为地理的、民族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宗教的原因,互相之间必然会发生很多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的这种种关系的工作,就叫作外交;也有人说,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艺术,叫作外交。
外交学家们对此有如下的表述:
他们说,外交是“通过谈判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是‘“主权国家相互间通过特派代表,按照国际法处理有关事务的一种艺术或科学”;还说它“是进行国际交流的一门学问或艺术”。
“外交一直被认为‘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各国以此手段争取达到实现其外交政策的目的,而无须挑起武装冲突迫使对方缔结和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交可以说是在战争爆发时停止、而又在战争结束时开始的一种事务。’”
英国学者萨道义在他所写的《外交实践指南》中指出:“外交是运用智略处理各独立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以和平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
法国的让塞尔在《礼宾实用手册》中说:“外交的目的是利用和平方式及通过调停,密切一国同各友好政府的联系,发展同中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并威慑敌对政府。”
印度学者罗伊说:“因此,我们可以说,同国际关系有紧密联系的外交是通过谈判与和平方式促进国家利益和发展对外关系(如果可能的话)的艺术。如果用和平方式未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外交则容许诉诸威胁或真正使用武力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苏联的《外交同典》对外交下的定义是:“外交是为完成国家的对外政策任务而由外交主管机关,往往是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及其在国外的代表和代理人执行的一种事务性的、和平的、不同于军事的业务工作。”
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是:“外交是经过谈判来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
较新一些的定义有:“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辞海》,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述表述有一部分只讲到了外交的一个方面,很传统的一个方面,那就是通过谈判来消弭战争。这在古代的外交活动中并不鲜见。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古时候的书籍如《春秋》、《战国策》、《左传》等书中提到的事例都是这一类外交的生动例证。这里还有一个现代外交的事例,也活脱脱地反映了外交的传统的一面。
曾经担任过以色列外交部长和以色列驻美国大使等重要职务的阿巴-埃班先生在他的《THENEWDIPLOMA-CY:INTERNATIONAIAFFAIRSINTHEMODERNAGE》(《新外交:当代国际事务》)一书第九章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
1962年10月22日,美国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从华盛顿来到了巴黎。一辆没有任何官方标志的小汽车把他带到了爱丽舍宫对过的一个街角。他鬼鬼祟祟地观察了一下四周的动静,在一名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的陪同下穿过了马路。他们走进了爱丽舍宫的一道侧门,穿过了许多个房间和走廊。几分钟之后,艾奇逊来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私人办公室,受到了彬彬有礼的迎接。戴高乐对他说:“贵国总统派您作为特使前来,敝人至感荣幸。”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射程可以打到美国人口稠密集居地的导弹,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不能容忍苏联这种过分的举动。美国海军受命拦截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世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