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史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内篇 六家第一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

    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

    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

    鲁哀公后,至王赧入秦,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

    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

    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

    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广、裴子野、

    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

    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

    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别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

    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

    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篇有东西二周、秦、

    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

    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

    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

    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二周及宋、卫、中山,其所留者,七

    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

    始衍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今行于世者,

    唯《后语》存焉。按其书《序》云:“虽左氏莫能加”。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

    度德。寻衍之此义,自比于丘明者,当谓《国语》,非《春秋传》也。必方以类

    聚,岂多嗤乎!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州为一篇,

    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

    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

    于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史记》家者,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

    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武,纪传以统君臣,

    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

    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至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

    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

    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

    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后元魏济

    阴王晖,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

    依于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皇家显

    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

    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别,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

    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国家一政,

    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

    聚旧记,时采杂言,故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

    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

    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已下,

    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

    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