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五十九回:黎民百姓做平等强盗 在籍侍郎赋招祸古风
来就很薄,营养一跟不上去,什么老根儿老病一起发作,百病丛生,再加上无药医治,硬挺硬拖了一阵子,也就一个跟着一个“弯”回去了。
在饥荒年月最能拖的,倒是那些体质中不溜儿,不强也不弱的人。几次三番,似乎就要栽倒了,但是再挺一下,硬挺一下,居然又直起腰来,奇迹般的活下来了。
出于生存的本能,为了活下去,饥饿的人群总是不大遵守“非礼勿取”的古训而主张“予取予求”①的。这也许就是荀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的依据吧。对于他们的“取”和“求”,官府豪绅称之为“偷”和“抢”,而他们自己则称之为“公平”或“平等”,并称自己为“公平大王”或“平等大王”。他们或单身翦径,躲在路边伺机打闷棍儿;或聚啸山林,结伙儿四出吃大户:杀猪出谷,赈济饥民,替天行道,实行平等。这在饥荒的年月,民间也有一句口头禅,就叫做“饿死胆儿小的,撑死胆儿大的”。
①予取予求——语出《左传》,本来是“随意向我求取”的意思,这里故意曲解成“我随意向人求取”。
也许是雷家寨人竖旗在先,早已名声远扬四方震慑的原故吧,不论是东乡还是西乡,也不论是单身还是结伙儿,哪怕是远离白水山几十里的地方,每逢“公平”的当时或“平等”过之后,“大王”们往往都自称是“雷家寨的弟兄全伙儿在此”。地方上报案的禀帖传进县衙门里,连金太爷都感到纳闷儿:小小一个雷家寨,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遍布东南西三个乡?难的是:捕快、小队子和各镇团防局虽然常常逮到一些抢匪、票匪送到县里来,严刑审讯的结果,却又连一个真正与雷家寨有关联的人也没有。
开初,抢劫绑票等等情事还只在乡间至少是在城外发生,渐渐地这股风也刮到城里来了。半夜里,拂晓前,月黑风高,公平大王们一哄而来,扛上钱财粮食,又一哄而去。等到官兵捕快们闻讯赶到,早已经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本主儿遭抢之后,还不得不准出一注钱财来,才能把另一伙儿比强盗还强盗的非强盗请走。弄到后来,连失主都不敢去报案,以免惹起这种排解不开的麻烦。
七月初的一个夜晚,与老隐吏邻近的两家殷实人家遭抢。据长孙烂板在楼上隔窗注视,明明看见那匪首举着火把儿在门口跟老隐吏说了好久一阵子话,却居然没有光顾他的家,为此引起了烂板的疑窦。第二天一早,小条儿就飞进衙门里去了。
李隐吏家里,除了有一屋子书之外,并无长物。因此,门前只有竹篱一道、柴扉一扇,并不设防,盗匪不去光顾他家,倒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怪的是如此孤僻不群的老头儿,怎么居然会跟匪首攀谈起来?要不是早就熟识甚或通同一气,又作何解释呢?
金太爷很赏识烂板的洞察力,赏了几两烟膏,指令他在几天之内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访个水落石出,来去分明,侦破之日,另有重赏。果然,钱能通神,也能役鬼。三天之后,另一张条子又飞来了,上面写的是,老隐吏与匪首确不相识,半夜交谈,只为盘诘。
随着条子送来的,还有老隐吏事后因感慨而作的五言古风《诘盗》一首,以为旁证。诗曰:
初秋犹酷热,暮雨风凄凄。
夜聚谁家子,悄声傍我篱。
火炬乍明灭,邻墙架长梯。
贼子七八个,入室抢东西。
惊起呼比邻,四顾唯鹑衣①。
急召彼来前,诘渠胡若斯②:
“尔胡不力稼?釜内有余糜。
尔胡不自织?桁上有青缁(zī资)。
尔胡不自强?聚众发人私。
尔胡学胠箧①?以为饔飧②资。
一旦罹(lí离)官法,面目将安施?
夏楚③纷然下,谁能为尔辞?
孰非父母身,忍令无完肌!”
盗言:“君知一,其二未得知。
今春以至夏,水旱失其时。
瘴疠加瘟疫,夺我子与妻。
高堂两老病,襁褓孤儿啼。
我死无足惜,难解老弱饥。
家徒空四壁,租税频仍催。
衣食尚不足,何物本息归?
舍命为盗匪,劫掠却心悲。
不见公堂上,攘臂任恣睢④!
鞭扑伤肢体,吮吸竭膏脂。
旦夕苦力役,征召无常期。
更有爪牙吏,虎狼不及之。
举手或上下⑤,公帑(tǎnɡ倘)成漏卮⑥。
民已不堪苦,官犹发征师。
城镇有戍鼓,村落无鸣鸡。
我辈失业久,槁项安能支?
尔曹咸面从①,曷以救阽危②。
更有市井客,网利多投机。
官吏相表里,谈论或是非。
偏袒若左右,能令曲直移。
路人早侧目,长官则讳之。
此汝皆不诘,岂乃真不知?
泾清渭自浊,陵高谷已卑。
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