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觏评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军事思想 三、兵农合一的强兵之策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暇习诸兵仗”,这是其一曰;其二曰“今若于材落之中,每十数甲为一教场,使其人员各以闲暇就便集之。既不妨农,且无所费。当户差役,勿复与免。或其有故,则许兄弟子递代,乃是一人在籍,数人习兵。”李觏的教民习武是以“兵农合一”,“亦农亦兵”的思想为前提的,其思想主旨是“爱民”、“济国”。

    李觏主张兵农合一、亦农亦兵,并非为了穷兵黩武,扩充军队,发动战争,而是为了保卫同家,保护人民,因为他深知“兵衬,不祥之器,不得己而用之”的道理,所以他既反对为扩充军备而搜刮民财,又反对当权者凭一时之怨怒而发动战争。他说:兵盖不祥之器,学者未得其千一,而志意己壮。壮则思用,不用则聚而怨。怨则无不为,是有国者教之叛也。李觏认为,战争是凶险之器,不可随意发动战争,只有到了不得不用战争禁止暴行、解救万民于水人之时,才用战争解决问题,所以说“不得已而用之”。这个思想显然是对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下矣”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自从老子提出“夫伟兵者,不祥之器”以后,中国历代兵家、道家、儒家等诸家学者论兵,大部持此论,反对战争,尤其反对侵略战争——不义之战,而主张“不以兵强天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战争观点,策略思想,铸就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从不侵略别国的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李觏反对战争,是反对不义之战,并不是取消军队。他认为,要进行正义战争,并取得胜利,不仅要习兵练武、富国强兵,而且还要加强军备建设,加强兵器的修造,制造精良的武器,以此装备军队,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

    否则,武器不精良,进攻时不能有力地出击敌人,防御时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只会误大事,招大祸。他说:兵矢者,军之神灵也。甲胄者,人之司命也。故一夫奋剑,则千人披靡。孟贲袒裼,则重子关弓能来之矣。然兵不利不若无兵之愈也。无兵则慎所击, 而远于败矣。甲不坚不若无甲之愈也。无甲则知所避,而免于死矣。有兵而不利,有甲而不坚,而假之以求胜,恃之以求生,则误大事、取大祸,莫斯之甚也。故《周官*考工》为器之法,天有时,地有气,村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凡器皆然,况于兵乎?没有坚甲利兵,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有兵而不利,不如无兵;有甲而不坚,不如无甲。因为无兵、无甲则知道防御。躲避敌人的袭击;有兵,有甲而不利、不坚,仅凭之以求胜,恃之以求生,结果是不堪一击,注定要误大事、取大祸的。因此,李觏把兵器视为“军之神灵”,“人之司命”,而加以高度重视。他主张对于万般兵器,诸如:弓矢、戈矛、剑戟、刀枪、甲胃等等,都要选取精良的材料,招集精工巧匠,按照严格的标准,制作最好的战守之具,将士运用这样的兵器去进行战斗,便可以征服敌人了。所以说:“愚以为天下造兵,宜专命守臣以莅之,总置使名以督之,工之选必难其人而进其食以优之,材之取必善其物而增其价以来之。取之肖地,来之有时,为之有法,日省之,月试之。善至多则赏,恶虽少而刑。上下检察,用为急务,其旧兵革,勿绝缮完,以备豫为政。则龙州。太阿下独称于古、而蛮夷猾夏有血刃之期矣。”李觏十分注意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抬高到“军之神灵”,“人之司命”的位置加以认以,并作为"强兵之策"加以论证。

    在李觏的“强兵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经济实力。政治权力,军事强力,武器装备等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从而阐发了他的“富国”。“强兵”之策,所以又说:“图国在忠。用忠在力,济力在权。力者,兵也,食也。权者,所以制兵食也。忠而无力,则忠非其忠;力而无权,则力非其力。忠非其忠,死无益也。力非其力,令不从也。”衡量一国家、军队是否强大,不能仅仅看一个方面,而要综合其经济,政治、军事,乃至于道德、法制等。李觏以秦国虽凭强大的军事力量战胜六国,似乎很强盛,然而由于其“为不义,陈胜、吴广岂尝据大权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