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觏评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军事思想 二、本末相权的用兵策略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仁义之凡也。彼贫其民而我富之,彼劳其民而我逸之,彼虐其民而我宽之,则敌人望之若赤子之号父母,将匍匐而至矣。彼虽有石城汤池,谁与守也,虽有坚甲利兵,谁与执也,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矣。若彼贫其民我亦贫之,彼劳其民我亦劳之,彼虐其民我亦虐之,而望敌人之来是犹以鸩浆待渴者,以附子呼饥人。彼宁无聊必死而已,孰为来哉?敌无归心而誓必死,则我虽以大公为将,孟贲为卒,飞兔为骑,太阿为兵,未易可图也。而况吾民不附,自生它变,亦不可不慎也。”李觏在说明治军、用兵要以仁义为本,诈力为末,本末相权的同时,详细地阐发了以仁义为本的道理。综观李觏的思想,可以看出,他所说的“本”是指思想、民心而言,“末”是指力量,勇力而吉。他所讲的“仁义”涵义是很丰富的,既包括仁义道德,施行仁政,又包括富民爱民,招附万民,亦包括兴贤废愚,劝善惩恶。以此“仁义”之道推行于国家万民之中,则会使天下万民悦服,人心归顺,连“敌人望之若赤子之号父母”,以此仁义之道、仁义之兵去征伐敌人,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治军、用兵之道要治本、治心。只有治心,才能使士卒在战争中视死如归,勇猛杀敌,无往不胜。李觏说:夫用兵之道岂特式艺而已哉?先在治其心,次可用其力。昔晋文公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于是乎出定襄子,入务利民。又曰“民未知信”,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又曰“民未知礼”,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民听不惑而后用之,故能一战而霸。今之守郡监兵,职为将帅,奉行邦典,岂敢他言?恩意不通,路人而已。立尸之地,何以使之?矧将帅之材,在乎奇伟。而今所谓良吏者,小心畏忌之士耳。彼欲笞人数十,犹顾文法,捉笔不敢断,而望其一步百变,赴死如归,何可得也? 用兵之道,先在治其心,次可用其力。治其心就要以仁、义。礼、智、信之德,教之于民,用之于民,对民推恩,对兵施爱,如吴起吮疽,李广与士卒共饮食,这样爱兵如子,使士卒与之同心协力,就会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中“赴死如归”,“赴汤蹈火”,无往不胜。李觏以古今对比,说明古之良将注意“治心”,而使上下相得,将卒齐心,战无不胜;而今之守郡监兵,职为将帅者,却是与兵民恩意不通,视之路人而已。如此,怎么能使士卒“赴死如归”呢?因此,李觏主张治军、用兵要注意“逆顺之心”,即要首先注意思想教育,明确人心向背;其次要注意用其力,使士兵奋勇杀敌,不怯阵,不畏敌,有战斗力。

    李觏所主张的用兵之道,“先在治其心,次在用其力”,在强调政治思想,民心向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同时,亦注意军队建设,军事武力的作用。他针对宋朝当时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弊端,提出解决问题的十种对策——“十事”时,开始就申明:“今之先务。莫若使甲兵不阙,盗贼不起,民不至无告,上不至失职。如此者,凡十事。”紧接着论述了他的建军。用兵之策。从中可见其对军事武力的重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