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觏评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历史背景 二、思想渊源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其先前的思想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每一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在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精思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都要继承和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思想成果和遗留下来的思想材料,把它们加以改造和发挥,使社会思想文化不断向前推进和提高。李觏的思想亦是这样形成的。他吸取了前人的积极成果,经过自己加工制造后,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李觏的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各个方面都合理地吸取了其先行者的思想成果。主要表现是:

    (一)李觏的气论,主要吸取了中国古代的气本论和气化论思想,并加以引申和发挥。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许多哲学家都经常使用,并赋予各种不同的涵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气、理解气,便无法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内容和基本特征。

    “气”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气作“≡”表示一种游动物质沿水平方向移动。后来,经过不断的衍变,“气”,标明气既有水平移动,又有上下游动。《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云,象云回转形。”说明“气”的概念是由最初对云的观察而形成的。由于气的流动、回转而形成了风,风吹物动,人们见物动而不见风,故气从此具有易动、无形的特性。由此人们又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寒暑往来的变化,称为天气的变化。万物生长、枯荣等,都是气的作用。从此,气被抽象概括成为广大无限、变化无穷、无形而有能量的物质范畴,并被广泛应用。

    “气”与阴阳学说结合,形成了阴气、阳气、和气、冲气等概念;“气”与五行学说结合,形成了五行之气、五行之秀、五行之德等概念;“气”与天地、万物结合,形成了天地之气、万物之气等等。“气”由此作为阴阳和合之气(元气),而成为人和天地万物的本原、始基。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大多把“气”作为人和万物的本原、实体。老子认为,“道”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和作用,而产生万物。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由阴阳而生,故万物自身包含着阴阳二气。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阴阳的对立统一、交互作用,产生了万物。所以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阴阳调和、交通成和,而万物生。荀子吸取《周易》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认为阴阳是产生万物的最原始物质和最高实体。他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就是说,“气”是万物产生的原始物质基础。《吕氏春秋》把阴阳、五行、天文、律历、政治、军事、人生等,组成一个系统,即为十二纪。十二纪把天、地、人的各个方面普遍联系、配搭起来,依据阴阳的消长、四时的变更而发展变化。一年四季、万物盛衰,都是阴阳相消长、相激荡的结果。阴阳消长形成宇宙万物,宇宙万物都有阴阳的性质。因此,人们应当根据“阴阳变化,一上一下”的发展变化规律,来认识人事和万物的发展变化之理。

    两汉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则把元气本体论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充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元气”论,论述了元气自然论的宇宙万物化生论。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万物自生,皆禀元气。”人和万物都由阴阳和合之元气所化生的。王充认为,由于元气的不同,而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人和万物。天的元气生动物,地的元气生植物,元气中的精气则产生人的精神,精气中的精微者是产生圣人的特殊材料,更高级的光气则为天子所独有。王符则对元气本原论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理统之。”这是说,在最初的宇宙中,只有浑沌未分的元气。它没有形状,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精质,它们混合在一起,浑沦无间,没有制约,没有主宰。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自己分化出清气和浊气,清者为阳气,浊者为阴气。阳气上升形成为天体,阴气下降形成为大地。天地形成后,天地之气又交互作用,而演化为万物。其中和气产生人类,由人类来统帅天地万物。

    汉代以后的思想家、哲学家,沿着其先行者的元气本体论的思想路径,继续作了系统的论证和发挥,而使元气本体论的宇宙观,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觏在前代思想家所阐发的元气一元论宇宙观的基础上,站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