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洪烛散文精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辑 杜拉斯有几个情人?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杜拉斯拥有漫长的少女时期。或者说,她一直到老、到死,都是一位少女。她的一生是少女的一生。她一生都是纯粹的少女。杜拉斯之所以永远给人以少女的印象,恐怕在于她写的那部校旱:《情人》。这是一个中国阔少跟一个白人少女在异乡邂逅的故事。这也正是杜拉斯本人的初恋:1930年,16岁芳龄的杜拉斯在湄公河的渡轮上结识了中国富翁之子李云泰,由此展开了他们堪称天造地设的跨越国界、种族、血统的奇妙恋情。两年后杜拉斯就离开越南回到法国了,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似乎都凝注在这两年里了。这一对著名的情人的分离就像他们的相遇一样富于戏剧性。在这漫长的离别中他们的爱情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得到更完善的延续。他们在天各一方的状态下继续眷恋着对方的影子。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云泰曾路过巴黎,给杜拉斯挂过一个天外来音般的电话;他对她说,他一如既往,还爱着她。他决不可能不爱她。他将爱她直至永远。杜拉斯一听到对方的嗓音,在精神上又恢复成那位牵手的少女:“他使我生命中的其他爱情黯然失色,包括那些公开的和夫妻之间的爱。”当然,他们获得了重逢的机缘,却并没有见面,也许出于胆怯:怕破坏了年轻时留给对方的印象。这应该是最可信的理由。李云泰是东北抚顺人,被杜拉斯称为“来自北方的中国情人”。在他心目中(哪怕弥留之际),杜拉斯永远是那位16岁的金发碧眼的白人少女,因为他只目睹过杜拉斯的少女时期——或少女时期的杜拉斯。

    1991年,传来李云泰病逝的消息,杜拉斯有心碎的感受:“我根本没想到过他会死。整整一年,我又回到了在永隆的渡轮上横渡湄公河的日子——在这一年中,我沉浸在中国人和‘孩子’(法国少女)的爱情当中。”晚年的杜拉斯,又回到了少女阶段的记忆中。要知道,她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却像少女一样感伤、忧郁、惋惜。这个法国女人和这个中国男人的恋爱,只谈了两年,却贯穿了大半个世纪——堪称是世纪之恋,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爱情了。这两颗心灵跨越国界与世俗碰撞出的火星,原本是没有结果的花朵,但毕竟还是结出了一颗硕大的果实——一本叫《情人》的书,可见它不仅超越了时空,还超越了生命本身。如今,杜拉斯和她的中国情人都已死了,他们的爱情却仍然活着。故事里的法国少女和中国男子,仍然活着,仍然停留在横渡湄公河的过程中。文学史上的爱情经典,大多是虚构的,杜拉斯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并完成了一部经典式的爱情。她本人既是作者,又是其中的人物。《情人》是1984年问世的,70岁的杜拉斯,过迟地捧出了一颗少女的心,但这正说明她把少女时期的初恋,整整酝酿了一生。一位老妇人的爱情回忆录。一位少女的生命历程。

    想起杜拉斯,我就会想起《情人》——她仿佛是为一本书而诞生、而活着直至死去的。同样,一遍又一遍地读《情人》,我就会看见湄公河渡轮上的法国少女——想起她就等于想起杜拉斯,她已构成杜拉斯永恒的化身。杜拉斯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都浓缩在16岁那年了。她的一生,都在16岁定格了——至少这是作为读者的我产生的错觉。我几乎无法想像她会衰老、变丑、步态蹒跚,溘然长逝。很遗憾看到了她晚年的照片——我理解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情人过其家门而不入,是明智的。这是一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或者说,这令我拒绝相信的杜拉斯。哦,皱纹也会爬上女神的额头,完美的少女,会被命运改造得面目全非。在这位伟大的情人身上,岁月的无情会显得加倍的残酷,简直达到绝情的地步。

    杜拉斯晚年照片里有几幅,是跟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合影的。他是杜拉斯的最后一个情人。他叫雅恩,一位崇拜杜拉斯的大学生。他陪伴杜拉斯度过生命中的最后20年。杜拉斯专门为他写过一本书——《杜拉斯的情人》。少女杜拉斯,有过一个年轻的情人。老妇人杜拉斯,仍然有一年轻的情人。从这个意义上看,杜拉斯是不老的:甚至晚年,她的灵魂仍未改少女的本色与天性,渴望爱情。爱情仿佛是其生活中不可须臾脱离的空气,是其绵延不绝的呼吸。她的一生,仿佛是为情人而活着,为一个接一个的情人而延续——爱情才是她最本质的生命力,甚至与年龄无关。她跟她的最后一个情人,甚至还超越了年龄的界限。可见杜拉斯的爱情观是无条件的,是超越一切的。这么狂热、这么自我、这么无所顾忌,即使在男作家里——除了歌德,也很少有谁与她比拟。我想起一位女作家形容的:“每次恋爱都像初恋一样。”杜拉斯永远都在初恋。这证明她的心一直是年轻的。肉体会衰老,灵魂却永远是少女。杜拉斯的一生,是在一本又一本书的创作中度过的。而杜拉斯的创作,又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恋爱中完成的——她直到80多岁,还在写作,还在恋爱。她爱情方面的生命力跟她文学方面的创造力同样持久。

    大学生雅恩是跟一位老妇人相爱的,但是他从来没把杜拉斯当作老妇人。他眼中的杜拉斯也一直保持着少女般的心态:“凌晨三点,她把我弄醒。我比她累得多。我从来没见过她休息。她半夜三更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