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洪烛散文精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辑 北京曾是金中都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某考古学家在电视上畅谈北京的宣南文化,提及了金中都。他说金中都遗存至今的只有一个湖泊和一座塔。再没有别的了。

    我知道,湖泊是指莲花池,塔是指天宁寺的宝塔。

    据传说金皇宫玉华门边的同乐园,内有瑶池、蓬瀛等美景。其中既可荡舟、又可赏鱼的瑶池,即今日之莲花池。遒贤诗注:西华潭为“金之太液池”。莫非莲花池又曾叫西华潭?此太液池是中都城内的,当属莲花池——而非东北郊外避暑度夏的大宁宫太液池(今北海)。几代金主,在宫苑里散步,一低头就能看见水面漂浮的睡莲,肯定感到心旷神怡。如今,莲花池还有莲花开放吗?是否还是800年前的品种?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根本回忆不起昔日帝王的容颜了。人有时比花还要多情。花有时比人还要无情。

    今广安门外滨河路的天宁寺,其前身是北魏孝文帝时的光林寺,隋仁寿时称宏业寺,唐开元时称天王寺。辽代改称大万安禅寺,并在寺后建起13层高八角密檐式舍利塔,塔檐上悬挂着3400颗风铃,如鸣佩环——当然,大多数已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殒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颗。天宁寺几度重修,又几度毁于兵火。惟独这亭亭玉立的宝塔却奇迹般保存下来,成为辽金元明清数朝元老及最忠实的证人。在历史长河中它已带有航标的性质——是辨认辽南京和金中都旧址的重要依据。

    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铁骑三次包围金中都。第一次因缺乏攻城之利器,只好隔着护城河大骂一通,扫兴地撤回草原。第二次,困守危城的金宣宗学得乖了,拱手献出绝色的岐国公主及金童玉女各500人,还有大量金银财宝——弄得成吉思汗都心慈手软了。然而,金贞三年(1215年),他终于成功了:丝毫不留情面地攻陷中都,大肆抢掠——仿佛冲进了天堂似的,雕栏玉砌、绣帷彩缎令人目眩。我估计成吉思汗这回肯定是出于嫉妒心理,而实行“焦土”政策:一把大火整整烧了一个多月。下手可真够狠的。意犹未尽,索性将中都的地名都改了,称作燕京。

    就这样,一代名城被送进“火葬场”了:宫殿、民舍、商铺、歌台,全化为灰烬。只剩下憔悴不堪的莲花池,和经烟熏火燎而未倒的天宁寺宝塔。

    还好!如果连这两件可以作证的旧物都不曾幸存,金中都将彻底地形同海市蜃楼、一闪而逝。恐怕连其确切的遗址都会失传,使后人很难考证。

    成吉思汗的火炬,烧掉的不仅是金中都,还有辽南京、唐幽州城以及古蓟城。它们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即当代的宣武区。所谓的宣南文化,有比元明清北京城更为古老的积淀。

    我把莲花池视为一面锈迹斑驳的铜镜。当然,这已是一面空镜子了。可我还是希望其中能倒映出金中都的回光返照。  

    至于摇摇欲坠的天宁寺宝塔,早就不允许人爬上去了。我还真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偷偷摸摸地登上塔顶,举目四望,充斥于视野中的居然不再是星级饭店、巨幅广告牌、红绿灯、立交桥呀什么的,而是暮色四合的堡垒、独霸一方的皇宫、香烟袅袅的庙宇,甚至还有穿着翻毛皮袄操练的骑兵 (那是岳飞的敌人吧)……难道曾经令半个中国呻吟不已的金兵又卷土重来了?

    我吃惊地揉一揉眼睛。醒了。

    真挺让人感慨的。不可一世的王朝,砖木结构的城郭,眨眼间就破碎了——相反,岳将军写在纸上的一阕《满江红》,却风雨无阻地流传至今。

    请原谅我自幼年起所受的教育。一提及金中都,就联想起更为久远的纠葛:挥师南侵的完颜阿骨打与金兀术呀什么的,还有岳飞、辛弃疾等一系列抗金的民族英雄……正如一提及辽南京,就联想起为收复燕云十六州浴血奋战的杨家将,以及穆桂英挂帅的十二寡妇。

    宋宣和四年(1122年),依照宋徽宗与金太祖阿骨打订立的“海上之盟”(共同灭辽后,金据辽故地,宋收复燕云十六州),金兵攻克辽南京,劫掠一空后交还北宋。但仅仅三年后,实在舍不得这块肥肉,又杀了个回马枪,再克燕京,据为己有。以此作为跳板,就可以南下中原——直至攻破汴京,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此即岳飞词里所说的“靖康耻”。金兵凯旋而归,搜刮了无数宫廷器具、古玩珠宝,还将众多的工匠、技师、织女、司天官、乐队、舞姬等各行业人才“尽皆驱虏北行”,安置在燕京——后来在金中都的建设与发展中派上了用场。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翻修改建的,但工程浩大,“汉化”的倾向也更明显了。甚至可以说,整个就是根据汴梁“克隆”的——城市规划与宫廷体制,均刻意模仿北宋的汴京。况且,不仅设计人员的思路同出一辙,最能够炫耀财富与标榜地位的诸多“硬件”——从玉樽金鼎到龙床香案,凡此种种,皆是直接从沦陷的汴都搬运过来的。说个笑话:连大宋的皇帝与太上皇都成了人质,还有什么不敢拿的呢?堪称最早运用的“拿来主义”:连人带物,尽入囊中。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一向在草原游牧的女真族,对大宋的物质文明无比艳羡,才有照葫芦画瓢之举。

    若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