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血肉长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部分 3、中国机械化部队出现在缅甸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日军占领缅甸以后,派兵进入中国云南怒江西岸地区,完全切断了中国西南对外的国际交通线。美军援助中国的物资,只能从印度空运。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是国民政府和史迪威迫切的愿望。

    1943年4月,中美英三国共同计划,决定在缅北和滇西进行大规模反攻作战。为此,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在云南楚雄重组,陈诚任司令长官,后来陈诚生病,由卫立煌接任,黄琪翔任副司令长官,下辖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的第二十集团军,还有何绍周的第八军,以及其他特别兵种,共十六万人。

    同年五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在昆明成立驻滇干训团。同时,在印度中部的兰姆伽,设立了军事训练学校。一直认为中国军队需要改革的史迪威,将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撤到印度的两个师的中国远征军,在此加以美式训练,配备美械装备。6月29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任务是,分别从印度东北部和云南西部两个方向对进,在英美陆空军协助下,反攻缅甸,重新打通滇缅公路。

    作为一名美国军人,史迪威为人直率,处事公正,熟悉中国战场的情况。已被提升为少将的陈纳德,看到自己领导的航空队,在中国战场取得了很好的战绩,便鼓吹光靠空军就能打败日本人的观点。史迪威认为那是简单的妄想。他认为,战胜日本的唯一方式,就是逐步加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直到有一天可以转入反攻。他赞成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5月份通过的战略计划,其中对中国战场的看法是:“持续大规模的对日空袭,只能由中国的空军基地来执行。”中国军队“应由内地向东推进”。他向蒋介石建议:调动西北方面国共两党的军队,从山西与河南出击,袭击平汉线,进逼郑州和武汉,以扭转中国战局。他要求国民党从积存下来的美援武器中划拨一部分交给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使用。这个建议被蒋介石断然拒绝,并且导致史迪威与他的不和。

    10月份,史迪威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借用了一部校旱的标题:“人猿泰山”。执行这个计划的中国驻印军,将从印缅边境的小镇利多出发,跨过边境进入缅甸,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然后翻越野人山,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打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郑洞国的新编第一军担任这次战役的主攻任务。该军下辖孙立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和廖耀湘的新编第二十二师,兵力近三万五千人。

    史迪威挑选的胡康河谷,缅甸语的意思,是“魔鬼居住的地方”。这是缅甸的最北方,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烟,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传说中,这里曾有野人出没,所以叫做“野人山”。

    在胡康河谷和密支那,驻守着日军田中新一的第十八师团,共有兵力三万二千人。这是日军的一支王牌军,号称“常胜师团”,兵员来自九州岛,以凶顽闻名,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它曾在新加坡迫使八万多英军缴械投降,然后投入缅甸作战,又有“丛林作战之王”的称号。

    10月20日,上午11点,在新背洋以西无名高地,孙立人师搜索连与日军一个大队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几乎同时开火。日军按照以往经验,认为自己的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战斗力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队的一个师。这次战斗一开始,日军根本不把中国的一个连放在眼里,立即向无名高地发起冲锋。

    搜索连是孙立人师的开路先锋,兵员三百多人,配备迫击炮十二门,反坦克炮三门,轻重机枪二十五挺。士兵清一色配备M4汤姆式冲锋枪。战斗一打响,战士们沉着应战,将日军放入射程内,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杀敌。当日本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时,迫击炮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机枪子弹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像收割机下的禾稻一样纷纷栽倒在地上。

    中国军队开始反冲锋,战士们头戴钢盔,个个争先,勇不可当。他们手里的自动武器适合近战,把手持老式步枪的日本人打得血肉横飞,浑身都是窟窿。下午,中国的另一个连队及时赶到,两路夹击,日军丢下两百多具尸体,仓皇逃窜。前哨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创对日军以少胜多的战绩。

    四天后,孙立人师第一一二团开始攻击前进,从缅北野人山区的唐家卡和卡家卡一线,分三路向新背洋和于邦一线前进,遭遇了日军田中师团搜索团和第五十六联队第二大队。炮兵部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炮火急袭,三百多发炮弹在日军阵地开花。火炮准备后,随着一阵嘹亮的冲锋号,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了攻击。在前线督战的史迪威将军,后来写下了自己的观感:“中国人打得很好,这些人勇猛无畏,下级军官是好样的。”

    史迪威对中国军人的评价,与罗斯福当时对中国做出的评价是一致的。在史迪威写下他那段观感的同时,罗斯福坚持要中国与美、英、苏三国一起发表一个四国宣言。10月30日,中国驻苏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