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成败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卷 术篇 59、天下没有不变的信仰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信仰对于追求信仰的人来说,如同生命;信仰对于追求个人前途的人来说,如同流水;信仰对于投机钻营者来说,如同换衣。信仰对于青年时代的蒋经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好断言属于后两者,因为他的革命冲动并非不是发自内心;但我们也不好说他完全属于前者,因为,他后来又确实放弃了自己所追求的信仰,做了与之对立的“信仰”选择,成了另一个营垒的人,另一个营垒的领导人。

    事例:

    他曾经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预备党员。1925年,蒋经国前往苏联留学。当时的苏联党和斯大林,出于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为了培养革命的人才,对“中大”(孙逸仙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是重视的。那时的苏联,虽然充满了革命生气但不富裕,物质生活很艰难,但对中国的留学生是比较照顾的。他们的学习条件比国内的要好,教室宽大,每人一张大桌子。生活也有特别的关照。据当年“中大”留学生回忆,刚开始一日五餐,后来虽然减为三餐,但面包黑白兼备,没有限量,牛奶肉类也较为宽余。每月还有比较可观的生活津贴,留学生可以用来购买香烟、酒,或者三五成群地在餐馆聚餐,吃“中国饭”。

    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仅比苏联一般老百姓要好,甚至也比苏联自己的大学生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蒋经国将亲眼看到的苏联学生吃饭的情况及其感受记在日记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苏联的学生回答说:“这就是我的早饭。”“‘我看了非常自愧。我是外国人,不花一个钱,在他们国内吃得这样好,而他们自己的大学生,却这样吃苦。他又说’‘你们是中国的革命的青年,我们对你们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很快的把中国民族解放。’”苏联学生还对他说:“我们还很苦。但是人人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光明的前途,亦都是非常乐观。”苏联学生所言和蒋经国的感受,没有多少功利性,应该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苏联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型社会,一个为过去处在社会底层的工农大众带来光明前途,或者说至少能给予他们这种美好愿望的社会,无疑对前来真想取经的中国热血青年有莫大的吸引力。蒋经国在日记中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期望,他深信共产主义、列宁的理想,能给未来的世界带来光明的前途。如果人们因为蒋经国后来的变化,而把他此时的心境说成是“理智泯灭”,那有违于良心。

    蒋经国在“中大”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俄语抓紧时间看书,悉心钻研马克思理论,积极参加“教授班”组织的政治活动。鉴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被吸收为共产党预备党员。

    他曾经用最激烈的言词鞭笞背叛了革命的父亲。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把枪和屠刀对准敲锣打鼓把他们迎进城的工人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获悉这一消息,“中大”学生无比愤怒,举行群众集会,对蒋介石进行声讨,致电武汉政府,要求严惩“革命的叛徒,帝国主义的帮凶”。蒋经国也在声讨的人群中,其言词最为激烈,“获得全体学生的反应,如雷般的掌声”。几天后,他发表了一个声明,对已经叛变革命的父亲进行公开的谴责:

    蒋介石的背叛,并非意外,当他口头颂扬着革命的时候,已渐渐地开始出卖革命,一心想和张作霖、孙传芳共流合污。他的革命事业,已经结束了。就革命而言,定了死刑。

    “背叛了革命,从此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敌人。过去他是我的父亲、革命好朋友,去了敌人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

    他的这个声明,被苏联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通讯社塔斯社面向全球广播。他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其声誉与日俱增。与他一起在“中大”留学的学生回忆说:“声明公布后,我们不论去哪里,人见人问,‘蒋介石的儿子在哪儿?’一夜间,他成了知名人物。可是,对我们这一群没有著名父亲的人,价值直线下降。”旅俄的学生受蒋介石叛变的殃及,苏联人由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照,转变为用鄙视的眼光相待。一些国民党籍的学生开始被遣返回国。

    蒋经国并没有因父亲的反革命行为而被遣返。但也没有能继续在“中大”学习,而是送到位于列宁格勒的一所名叫托玛卡的军校学习。托玛卡军校是正规的军事学府,学员构成与“中大”有很大的区别,学习内容及教学方式也不相同。课程偏重于军事技术,是一所为红军训练军事指挥官的学校。除军事课程外,政治课程占相当的比例。红军政治工作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党的政治工作,“党的工作对象是党员群众”,另一部分是“军事政治工作”,军事政治工作是非党员群众。这两部分工作不是决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为党的政治路线所统帅,在军队的党组织统一领导之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苏联红军强调党的领导,这种领导有组织系统作保障。

    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共产党在军队中就是唯一的领导者。在每军、师、旅、团中皆有共产党代表,他的权力与军官相同。军部命令如不经过党代表签名不能有效,连部中有政治指导员制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