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母亲河》
一条清清的大河穿过西面的群山,蜿蜒地流到城边,绕小城而过,沿途吸纳支流而汇成闽北的富屯溪、八闽的闽江——这就是西溪,我家乡闽北光泽县的母亲河。
西溪,实际就是河,家乡光泽人土话叫惯了都是叫溪。又因它起源于县境西面的群山中,所以称西溪。是闽北母亲河富屯溪、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源头。
光泽地处闽赣边陲,地势高峻,森林密布,有“福建屋脊”之说。过去这里原始森林集中,植被很好,溪涧纵横,山青水秀,溪流清冽,没有一点污染。西溪就起源于这西面的群山中,沿途吸纳了有“小九曲”之称的管密溪和止马溪、大陂河等大小溪流10多条,全长60多公里,从西到东横贯光泽全境。千百年来在光泽这块二千二百四十公里的土地上流淌,用不尽的乳汁养育这里世世代代生存的人们。溪南岸是县城,北面是连绵环立的九墩山,溪水在中间流过。过去光泽没有公路铁路,山道崎岖难行,人们进出大多是走水路。水势滔滔,滩多流急,行船顺水一天一夜就可到省城福州,每年大量的大米、菇笋、竹木等外运,运回布匹、盐、海货等内需品。回程逆水行舟非常艰难,从闽江溯源而上,自古有“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之说。境内城西的黄龙滩,是个有名的急流滩,每天逆水而行的船夫呼喊着号子,高唱着棹歌,声音响彻整个县城,成为小城每天的一大景观。古人有诗描绘:“潺潺礁流急如弦,灵物曾从此处眠。最是短篷烟雨里,长歌一曲水连天。”城东的回龙潭,是从北而来的一条支流在这里与西溪的汇合处。溪水在这里回流旋转形成巨大的深水潭,而滔滔出境远去,是光泽一大风景名胜。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在西溪掌管多年,受父之命要回东海,临走时情感难舍,在这离境处打转徘徊,不忍就行,从而形成这回龙潭。民间自此说是有了这回龙潭,光泽人恋土难移再也走不出去,去外的人终要回来,也是一片爱家爱乡之情,让人感慨绵绵。
西溪河面常年宽在五六十米,水绿幽幽,清冽可人,水位很高,过人深的地方很多。除非雨季河流白浪滔滔外,平时都很平静,如一幅流动的镜子,映照着小城人每天的日子,记录小城发展的历史。人们在这溪里饮水、用水,都说:“在光泽这地方不图别的,就图个水好!”每天河面上那用竹席搭篷中间,船头船尾裸露,当地人称的麻雀船来往穿梭。还有渔筏过来过去。渔人站在上面,几只鸬鹚立在筏上,盯着水面,冷不丁钻下水去,一会口叼着条白鱼上来,让人看了十分有趣。傍晚夕阳西下,河旁石板上蹲着一排排挥动衣棒的洗衣妇女,河面上渔人动听的渔歌飘荡,身边小城人家屋顶条条的炊烟袅娜地上升,组成一幅小城特有的民俗风情画。溪与小城之间是片片的沙滩,光滑的鹅卵石和黄沙相间,在阳光下闪烁,如小城一道金海岸。风清日暖的日子,徜徉在这沙滩上,感受到一种人生的美好充溢心间。小时候,我们经常到这河里玩,最有趣的是抓鱼、钓鱼、摸河螺。大家卷着裤子,赤着脚,在浅水区翻石头。那当地人称“王王角”的鱼最喜欢躲藏在石头下面。只要用手往石缝口一堵,三个指头一捏就能抓一条上来。在深水区钓鱼也一样,那“江条鱼”最好钓,鱼杆下去马上就有鱼抢上鱼饵,一下就是一条上来。更不要说拦网抓鱼,坐木盆放网钩鱼等。摸河螺,浅水区中的石头上成片都是,一会儿就能摸一盆一桶,中午餐桌上就是一盘佳肴。夏日下午,我们都在河中游泳、打水仗、抢占礁石高地。水中到处都是人,象一个天然的游泳场。每天大家都要闹到六七点钟回家。
西溪日夜流,用它的乳汁养育着这块土地,养育着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这里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安居乐业,都得益于它。它营就了小城两岸的民俗风情,孕育小城两岸灿烂的历史文化。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激它,爱护它,以它自豪,以它骄傲。
然而不知何时,西溪发生变化,改变了它的美丽模样。前些年,受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山上原始森林遭到大肆的乱砍滥伐,林木数量锐减。开矿挖石,植被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蓄水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清清的溪水水位下降,水色常年浑黄,可看到的是光秃秃的河床,斑驳的鹅卵石裸露,还有洪水留下的垃圾沿河都是。上游的小造纸厂、甲鱼场等,每天有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溪中,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人们饮水再不敢从河里挑,洗菜也不敢到河里。炸鱼、电鱼让西溪这小城人享有多少美味天然的鱼场,渐渐鱼类减少和消失,河里几乎抓不到鱼,吃河鱼成了小城人的一种奢侈。因水浅,河中船不能行,已看不到小船的踪影,行船放排打鱼的人早已改行。偶尔几只竹筏漂过,保留人们对过去的一点美好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场大水,因为没有山上的树木依附,蓄水功能没有,大量的水土流失抬高了河床,一向温顺的母亲河象一条不驯的黄龙,到处乱冲乱撞。大水把县城变成了一片沼泽,最深处达三米深。还造成大量良田、房屋被冲毁和通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毁坏,以及人员的伤亡。这样的重灾在小城建县千年的历史上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