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夫子》
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家里便有一个名叫菊夫子的人。这一古怪的名字,究竟何人所取,其含义又是什么?如今,我已无从考证了。
“夫子”的原义,本是旧时对学者的尊称。后来,意思渐渐有些转化,变成了讥讽那些书呆子和思想陈腐的人。
其实,菊夫子并不姓菊,《百家姓》里也没有这个姓。他既不是什么学者,也非书呆子,更不是思想陈腐的人;他二十几岁,纯朴憨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农民——我家从前雇请的长工。
在我们村里,要说菊夫子也算是个人物,他身材高大,体格强健,腰板挺得笔直,头发剃得净光,样子威猛得很;走起路来,迈开两条长腿,快得像一阵风!因为形象出格,远乡近邻、男女老幼,全都认识他,一个个菊夫子长,菊夫子短地叫,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他的真名实姓反而慢慢地被人忘却了。
依照我的想法,他大概是秋天出生的;夫子的含义,也只是代表成年男汉子的意思罢了。
我的老家,在湘中乡下,一个距离热闹小镇约五、六里远的村庄。
平时,村里人除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需要到镇上去买回来以外,其余粮食、蔬菜等全靠家里人种田栽菜,自给自足。当地的大户人家,拥有的田产和土地更多,一年四季,田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人手不够,自然需要雇请长工了。
菊夫子是我家的长工,可我们从来不把他当下人看,他成了我们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像一家人一样。
听母亲说,他的父母亲过世早,家里只有一个兄弟,抗日战争时,被拉去当了兵,以后再也没有音讯。抗日战争胜利后,菊夫子才来到了我们家的。那时,他一无亲,二无戚,又没有朋友熟人,孤苦伶仃,怪可怜的。母亲看他为人忠厚老实,干活勤快,正好家中又缺乏人手,就让他留下了。
菊夫子的到来,似乎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充实起来。
我有三个兄长,他们年纪与菊夫子相差不多。平日里,都在外面寄宿读书。每逢暑假,他们常常和菊夫子一同去田里劳作,收割稻子,挑谷子归仓;有时也去菜园子干活,锄地、浇水、拔草、施肥。放寒假时,兄长们在屋里读书写字的时候,农闲在家的菊夫子也爱和他们亲近,总是饶有兴趣地凑上前去,蹑手蹑脚地坐在桌旁,找本浅易的语文课本,翻来翻去的看。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了的地方,就问他们。有的时候,也仿照他们习帖练字的架式,埋着头,用他那粗壮的手,握住毛笔,一笔一划,认真地练习写字。
菊夫子以前曾经念过几天私塾,稍微有点文化底子,会背《三字经》,也读过《增广贤文》。来我家后,兴许是环境的影响,书香气息的熏陶,他也很喜欢读书写字,加上他又虚心好学,勤奋努力,两年下来,学习大有长进,居然可以看书读报,还能记账,账本上的毛笔字,也写得像模像样,工工整整的。
那时,论文化水平,我才念小学一年级,自然赶不上菊夫子念过私塾的功底;何况他后 来又长进许多,我断文识字的能力当然赶不上菊夫子。让我没想到的是,菊夫子练就的文墨功夫,关键时刻还真起了作用,派上了用场,一次偶然发生的事情,让他为我家立了一功。
解放前夕,我的兄长和大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部队寄来了一份《革命军人证明书》。内容大抵是:兹有某某同志,于某年某月某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部队(均为部队番号)参加革命工作,特此予以证明。落款是部队单位名称,再盖上一枚鲜红的方形大印。也许由于证明刚寄来不久,母亲随手便将它放在写字桌的中间抽屉内。
一日,我打开抽屉,发现了这张证明,其中的字认不全,也不知晓它的作用,根本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只是认为一张有字的纸而已。
闲来无事,总想找点什么可玩的,忽然想起,毛笔的套筒(黄铜制成)完全可以当作印章来玩。于是,打开印泥盒,用笔套粘满印泥在证明书的空白处,左一个,右一个地盖上红圆圈。
正玩得起劲,菊夫子从旁边路过(土改后,菊夫子分了田地,方离开我家),低头看了一会,一把夺过我手中的证明,大声呵叱我:“你干的好事,看你挨不挨打!” 我吓了一跳,不知犯了何等大罪,他竟如此动怒。正感到委曲,母亲过来了,接过菊夫子手中的证书,将它铺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抚平后,收检起来。以后,又将它装在镜框中,挂在屋里墙上的显眼处。
当时,我还真小看了这张证明。没想到,过不多久,竟然会显现出如此巨大的威力,比镇宅灵符还管用得多。
土改时,我家被划为地主成份,按当时的规矩那是免不了要挨批斗的。一天上午,几个土改工作人员气势汹汹地走进来,像宣读圣旨似的说完几句话,就准备要带我父母亲走。忽然,他们中有人抬头看到了墙上这张《革命军人证明书》,当即就像古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