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开车从上海回北京去,夜半在山东的荒野里跑乱糊涂了,居然也撞进了莒县县城。那里静悄悄的,几盏歪歪斜斜路灯光,象像梦一样,只有店铺的牌子读出莒县的名字。)
庆父被赶到莒国,“国人”在鲁国的政治生活中又露了一小手,民意大申。同时期的古希腊城邦,也时兴“民主共和”,也是很牛的。只不过古希腊是通过民众投票选举,或者“陶片放逐法”等等一系列法律程序,来干预政府,而周朝的国人则是扔石头闹事罢了。
鲁国国人撵走了弑君份子“庆父”,国君之位空虚,国际宪兵齐桓公当然不能坐视,准备积极干涉别国内政。
齐国维和部队遂开进鲁国曲阜。
管仲命令:“如果鲁国众公子中,有贤能仁义之材才,就立为国君,如果没有,就并吞鲁国,一统山东。”
在这危机时刻,鲁庄公另一个小妾生的儿子,谒见了齐国维和部队的司令。该公子说话有条有理,神气无喜无怒(跟现代某些领导干部差不多)。齐司令觉得无隙可乘,只好确立此人为鲁僖公。
后面的事情该怎么办,管仲还找来了鲁庄公的亲弟弟“季友”(参见上图),听取季友对鲁国形势的分析判断。季友说出了那个掷地有声的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己已!”
庆父躲在莒国,听到国际形式明显对自己不利,为了保命,就大力贿赂莒国领导人。
季友也努力拉拢莒国,往莒国送去更重磅的糖衣炮弹,要求莒国驱逐庆父。莒国领导人乐了,比较了一下炮弹的重量,决定对庆父下驱逐令。庆父只好往齐国跑(他准是疯了!)
果然庆父在齐国边境碰了大钉子。
没有获得入境签证的庆父,遑遑如丧家之犬,带着老小,在齐鲁交境交界上(泰山汶水一带),临时安家,住下。
庆父属于那种有贼心有贼胆但是没有贼路子的那种,他当初应该先通过齐国囡囡获得齐国支持。这时候穷途末路的他,请人带话回鲁国,向鲁僖公求情饶命。
鲁僖公耳根比较软,准备饶庆父一命。季友说,不惩办庆父,将来就无法引以为戒。如果庆父肯自杀,我们还可以保留他儿子的贵族地位。
使者返回边境,不好意思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狼狈不堪的庆父,就站门外号啕大哭。庆父听见后,全明白了,于是找了俩人帮忙,把自己勒死了。
庆父一死,鲁国自然也就没“难”了。出于鲁国一贯的“亲亲”原则,厚待国君亲族,并有承诺在先,庆父的儿子不但免死,还承袭了贵族封号。庆父的三弟叔牙,被指为庆父的同谋,遭鸩酒毒死。
庆父行大,所以他受封的儿子称“孟孙氏”,“孟”表示老大。
倒霉的喝耗子药死了的叔牙,行三,他儿子也受封了(以示体恤),称为“叔孙氏”,“叔”表示老三。
力挽狂澜的大功臣季友先生,行四,儿子封为“季孙氏”,“季”表示老四。
因为他们仨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参见上图),故此三氏——孟孙、季孙、叔孙,亦号称“三桓”。
“三桓”,成为新兴家族,渐渐爪分瓜分国家权力,使鲁国君成了周天子一样名存实亡的东西,这是后话。
孔子在一百多年后,描述庆父弑君凶杀案,尽量使用中性字眼,不责备庆父,所谓“讳莫如深”,这是给他的鲁国遮丑,同时也反映了鲁国的仁义——恐怖份子庆父,虽然罪大,但是公室亲戚,子孙照样袭得爵号、土地。这换在别的国家,绝对难逃灭族厄运。
鲁国的这种亲亲仁义,最终衍生出仁恕的儒教。
关于庆父的情妇兼同谋者——齐国囡囡,齐桓公经过与管仲争论,不得已,把她诱回齐国,责令自尽,尸体送回鲁国后被枭首。这个齐国囡囡死得让鲁国人心情沉重,于是管她叫“哀姜”,表示对她的哀怜。
在这一轮鲁庄公父子政权交接的斗争中,齐桓公派兵制止了一场内乱,存鲁有功,并且大义灭亲,又露了一脸。
六
真是压倒葫芦浮起瓢,山戎主力被齐桓公吃掉,北狄蛮族又放肆起来。北狄的活动区域和“山戎”一样,都在河北省境,但相对靠南,达到河南境内,主要骚扰河南北部的卫国——位于,淇水、卫河流域,国都朝歌(有摘心台、纣王墓、纣王殿、鹿台、荆轲塞墓等景点)。
我们在“倾国二姬”中,见识过美女宣姜,她和急子、卫宣公有一段伦理闹剧,如今卫国的当政者是“卫懿公”。
“懿”字说明此人德行不错,但夸讲夸奖一个人德行不错往往等于说他能耐不足。卫懿公是个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即——“卫懿公好鹤”。
在卫老爷子的地盘上,鹤都享了大福。鹤们绫罗绸缎,锦衣玉食,住冬暖夏凉的宾馆,玩明媚敞亮的山泉,树翠水清,比拟仙境,卫老爷子对鹤,比他爷爷“老色鬼卫宣公”对美女都殷勤。(此地临近“鹤壁市”,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可见此地盛产仙鹤)……)
鹤们不但在卫老爷子地盘上横行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