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大孝子颖考叔,凄惶一声哀号,裹着大旗,一头栽下城墙摔死了,惨白的阳光照着一地的苍凉。
作战休息期间,郑庄公知道自己的同性恋朋友害死了颖考叔,但拉不下来脸处罚他,就假装搞了一个诅咒仪式,用猪狗鸡摆在颖考叔灵前,使劲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人:“电打雷劈、不得好死!”
据说这招还挺灵,苦大仇深的颖考叔当场化做化作厉鬼,附在子都身上,让这酷哥出尽了洋相,自己把自己掐死了。
小国许国象像风中的鸟窝一样终于被登城而上的联军一举端下,许君逃往它国。郑庄公在许国公子中挑了一个面相比较乖的,立为新君。许国被一分为二:一边归新君,一边归郑国郑庄公自己。(但不知中间有没有修柏林墙)。
总之,还算顺利吧,郑庄公把宋、卫、陈、蔡、许这些河南地区的列弱一个个欺负净了,很有“河南赛区预选赛”小组出线的意思了。他又派出儿子“公子忽”跟北狄异族开了一战,击退北狄,搭救了山东齐国。从此郑庄公威名传遍华夏,大有定镇中原的意思了(当时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在河南)。
三
郑庄公笑傲诸侯以后,东周天子“周桓王”再也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眠。周桓王不同于他扶不起的老爷周平王,周平王当了五十一年的窝囊天子,慢慢地消磨他的常数C,周桓王却是个急性子,宁可全有,要么全无。他跟后来的燕太子丹一样,是个没有耐心的国家领导人,又受不得外人的气。
周桓王决定先发制人,命令作战参谋研究伐郑攻略。按周朝军制,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拥有三军,小国只有两军或者一军。但是,东迁以后,周朝竭尽全力也只能动员三个军,每军编制一万人(人很好,可见国内一直局面和平)。如以三个军征讨同样拥有三个军的郑国,胜败参半。所以周天子必须借力打力。
周桓王的最佳同盟,当然得是那些被郑国欺负了的列弱……这些饱受捶楚的国家,宋国在列弱中最强,但它刚刚发生了“孔父嘉、华督”之乱,国君也被杀了,此刻对老周爱莫能助。许国刚刚一分为二,给看得紧紧的,也不可能出兵。最终,卫、陈、蔡三个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伙,赞助发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在忍气吞声十三年之后,周天子战车从洛阳射出,卫、陈、蔡各起本国主力,到指定地点约齐,完成编队,将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瞄向威胁中原大地安全格局的、饱经风霜的郑庄公老大爷身上。
郑庄公刮净家底,把三军倾巢而出,以攻代防,催动兵马出驻新郑市南,和周天子联军对峙于河南长葛。双方布成阵势。自武王伐纣以后,中原大地上中央军与地方军的第一次对抗战,又一次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中央政府军的出场人员是:
统帅 周桓王 指挥中军,居中
将领 卿士 虢公林父,指挥右军。附属蔡、卫勤王部队
卿士 周公黑肩,指挥左军。附属陈国勤王军
兵车约400辆
郑国方面军作战序列:
统帅 郑庄公 寤生(呵呵,名字不太雅)
将领 正卿 祭仲 统领左军
大夫 公子元 居中军
大夫 高渠弥 居中军
大夫 祝 聃 居中军
大夫 原 繁 统领中军
大夫 曼 伯 统领右军
兵车约300辆
郑国为了规避周天子的三军称号,将自己三军称做作“左踞,右踞,中踞”。“踞”是大公鸡的爪子的意思(当时斗鸡,鸡爪子还套上青铜的“拳击手套”)。
周桓王虽然兵力略显优势,但其左军麾下的陈国军队却是死穴一个。陈国人被郑庄公打怕了,态度首鼠两端,斗志不坚,打起仗来磨洋工。郑庄公肚里雪亮,呵呵一笑,抢先发出攻击信号,命令右踞速出击,使用“粘字决”压制政府军左翼战车,腾出空间让跟进部队逐次跃进突击,狠狠揪住政府军左翼麾下的陈国兵(死穴)又踢又踹。泰山压顶腰不直的陈军立刻溃败,退出战场。政府军左翼受到溃军干扰,指挥失灵,遂土崩瓦解。
夺取战场局部优势后,郑庄公左踞与政府军右军(含附属蔡、卫兵)接战,对其分割围歼。惊弓之鸟的蔡、卫兵比陈国也强不到哪去,很快发生退却,但统帅虢公林父不负周桓王倚重,奋勇力战,稳住阵脚,将业已插入己方阵地的郑军象像拔钉子一样,拔了出来。郑左踞被逼退回。
左右两翼交战至此告一段落,双方一胜一负,战局逼平。
郑庄公不给对方以喘息,挥动三军全线猛烈出击,分别由左右两翼实施向心合围,集中力量压击周桓王中军。周桓王已失去右军,急召左军收缩,孤注一掷地支撑中军,沉着应战,几次化险为夷。
周桓王也亲自投入战斗,身先士卒,不过他一来了反倒惹麻烦,郑国大将祝聃从远处瞄了个准,嗖的一下,毒蛇一样的一支铜头竹箭正中周桓王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