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绝对本源之零点风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学点儿历史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四)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堵,改用疏导。怎么疏导呢?我的四字方针是“高高下下”,把高的地方加得更高,把低下的地方凿得更低,从而作成排水沟,在沟里铲除影响水流的一切障碍,使洪水一刻不停地排泄到大海。”

    现任农业部长后稷(大周先人,谷子神,种地英雄)说:“洪水冲灌积淤出的那些沼泽洼地,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排干它,变水害为水利,就地种植粮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在此之前,我负责拨出救济粮,救济灾民,别让他们老在树上没吃的了。有余粮的地方我都要跑到,勒令他们把余粮调济到缺粮的地方。”

    “我补充强调一下,”大禹说,“现在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有余粮的部族必须配合全国治水计划。任何部门、任何地方、任何个人,是凡各自为政,扰乱治水计划,一经发现,我必将用强制手段干预。治水必须全面规划,打破地域局限,以邻为壑的做法是再也不允许了。必要的话我们要动用军队来说服那些不听指挥的部族。我们要趁着治水,把军权、政权充分调动运用起来。”大禹发现自己说漏了,赶紧闭嘴打住,好在三人似乎没有听出他话中不可告人的意图。

    “伯益,你知道南方有一种稻子吗,”大周先人、种地英雄后稷提议说,“它就爱在水田里长,你把他引进到中原,我们排完洪水,就在低洼湿地上种稻子。”

    伯益是秦朝先人,现任林业畜牧部部长,对后稷的提议表示赞同,并自告奋勇抓他的老本行:“我另外打算放火烧山,把树林全部干掉,野草烧个精光,吓走猛虎野兽,让人们去山坡上居住,这样就避开洪水了。

    “这个主意虽好,但是吃水是个问题,人们几千年来一直不住山坡,而宁可住在饱受洪水侵袭的河边,就是为了生活龋寒方便。”鸟蛋之子“子契”(商朝先人)插嘴说。

    “所以我准备大力推广挖井龋寒技术,”伯益说,“如果凿井龋寒技术推广的好,就可以远离江河居住,躲避洪水之苦,根本解决了洪水的直接危害。不用老住在河边等洪水来冲了。”

    大禹对这个主意击掌称赞:“好。那我就宣布计划,伯益、子契,你们两个的祖上都吃过鸟蛋,估计脑袋灵光,算术好,你俩跟我勘测地形,测量高山河流,树立标竿,分析河道路线,制定疏导方案。后稷是种地英雄,自然去各地征集粮食,赈济灾民,传授他们稼穑技术,开挖泥地,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南方的稻种也要引进到北方来。伯益同时还要到各地凿井,希望你继种地英雄后稷以后,成为凿井英雄。”

    “那大哥你就是治水英雄了!”众人哈哈大笑。

    大禹领导F4,开始了中国古史上轰轰烈烈的治水运动。他们战天斗地,冒着流星雨,风再大也不怎么样,只肯为你而勇敢,让老百姓都看见幸福的所在。他们跑遍高山河谷,寻找黄河经常漫溢的地点,观测记录漫溢所淤灌成的积水,行山表木(勘测),规划合理的泄水路线,疏通这一路线上的沟谷河道,以之把积水统统泄走。以后再闹厄尔尼诺现象,黄河发疯,所溢出的洪水可以自动通过这套排水体系,泄入大海。

    二十岁的大禹在他的治水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三年,从华北到江南,无处不留下他施工队的足迹。他以身作则,亲临一线,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三过家门而不入。翻山越岭,涉沼渡河,手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趾甲盖也全磨掉了,因为跋涉泥浆,小腿也被磨得精光,不带一根寒毛,大腿更枯瘦得没有一斤肥肉。而且大禹吃的穿的都是民工水平,吃饭的时候经常吃到一半就吐出来跑出去干活;洗澡刚到一半,又握着湿头发冲出去指导调度。鲁迅说,中国历史上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大约就是大禹。大禹亲自拿着挖土的双齿铲(耜)和装土的筐,辛勤劳动,风里来、雨里去。据说他身高一丈,脚长一尺,这两个度量单位方便了他的治水工作,可以测量土地山川,这也是“丈夫”一词的来历。由于忙于丈量山川,用腿太多,还都在泥里,大禹的膝盖风湿变形,走路一颠一颠,好像在跳hip hop。后代的道士模仿这个细碎而急促的步子,装神弄鬼儿,叫做“禹步”。葛洪大仙还设计了禹步的舞谱: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很像东北大秧歌中的“十字步”。

    大禹的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得不到治疗,最终恶化成偏枯,就是偏瘫。大禹只能蹭着走路,特点是“步不相过”,意思是迈出的左脚超不过前面的右脚,比裹脚老太太还慢腾。此外,他还患有其它一些职业性疾病,主要是颜色黧黑,窍气不通——患有肺结核,呼吸不畅,脸色非常难看。大禹的一帮跟班,只比大禹更惨。据《吕氏春秋》说他们走到哪里就死到哪里,有的死在山陵上,就葬在山陵,有的死在水边,就埋在河床,纷纷牺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伯益则始终追随

    大禹左右,是F4中最得力的助手。据说他还懂鸟兽之语,《山海经》也是他写的,当然他也是大秦朝的先人。伯益最主要事迹是凿井,发明和推广了中国最早的井,多在十几米深。井壁泥土为了避免坍塌,内侧还用木棍自下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