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能,又叫真空零点能,顾名思义,这种能源来自于真空。事实上,真空中一直散发着大量的能量。
真空中的能量从何而来?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所谓“真空不空”,真空中实际上充满着忽隐忽现的粒子,它们的状态变化得十分迅速,以至于无法被仪器探测到。即便是在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的条件下,真空也在向四面八方散发出能量,这与人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大不一样。零点能就是指粒子在绝对零度下仍保持的震动能量,其幅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在绝对零度下粒子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它的速度为零;而这时它的位置则是可以测出来的。这样的话,位置和速度两者的值我们都知道了,这不符合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它只允许知道一个。所以,零点时空间的物质粒子不可能真正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
那么零点时应该是什么状态?事实是在绝对零度下即使不再有热运动,真空中的粒子也仍然在不停地抖动。这也是一种运动,而运动总是和能量相伴随的。
根据质能可以等价互换的原理,这些抖动不已的粒子忽而是粒子状态,忽而又变成了等价的能量——波粒二象性允许这样。无数这样闪闪烁烁的粒子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地向四面八方散发出能量。因为这指的是在绝对零度时散发的,(高于零度时就有了热运动,散发的能量当然更多),故而物理学家把它称为零点能。
零点能的存在已被科学家所验证。曾因研究出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一位物理学家拉莫雷奥作了一个实验,让零点能把两块靠在一起的金属片压紧而且发热。拉莫雷奥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10到15 个焦耳的零点能的能量,但是这已经证明了零点能的存在。
1989年3月,弗雷希曼和庞斯在美国宣布他们用钯电极在常温下电解重水,观察到了异常的热量输出和少量的中子。该现象一经公布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于当时的实验用的是重水,又是在常温下,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冷核聚变”。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使用普通的碳电极在轻水以及辉光放电等其他装置中也能观察到“冷核聚变”现象。
后来,我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江兴流教授基于实验结果,以电极的尖端效应为突破口,分析了电化学异常现象。江兴流科研组在电解实验中,观察到在电极附近有高度定向的核反应,以及过热、核嬗变、滞后效应(Heat after Death)。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气体放电、真空击穿及液体中的放电(电解)现象,有着共同的物理规律: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尖端效应产生的聚能过程,在电极表面局部产生气泡和涡旋运动,气泡的产生和坍塌过程将发生动态卡西米尔效应而提取零点能并以热能的方式释放出来;同时涡旋运动与零点能形成挠场相干而提取零点能,一方面释放热能,另一方面形成类星体涡旋结构,在涡旋中心产生高能射线、中子和高能粒子,并伴有高度定向的核反应。可见电极表面尖端处形成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体系,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形成自组织的正反馈涡旋,通过挠场机制(注释1)提取零点能。
因此,那不是冷核反应,而是零点能反应。
经过测算,国外科学家计算出零点能的密度为1095g/立方厘米,比使太阳发出光和热的聚变能大几百倍。一旦能够利用这种能量,人类的科技水平将产生大的飞跃。
一切的理论依据,甚至提取零点能的装置都已经出现,他前面有路可依,并不困难。有了自己脑海中的那些资料,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提取零点能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高能粒子的对撞激发真空,也可以通过电化学、涡旋等过程激发真空而提取零点能。
注释1:挠场理论最初源于爱因斯坦——康顿理论,在广义相对论中,若要考虑物质自旋的作用,需引入非对称的联络,即挠率不为零的情况就会导出挠场的存在,挠场的能量来源是零点能。众所周知,基本粒子的“电荷”对应于电磁场,“质量”对应于引力场,那也应有对应于“自旋”的挠场存在。挠场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它只改变物质的自旋性质;类似于引力场的高穿透性;滞后效应;轴向加速效应。
真空零点能的理论依据及其推导:http://202.116.83.50/web/phch/teach/no6/wh6-8.htm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不过不好懂,说实话,其实我也是不懂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