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理论要精致得多,毕竟释教理论和释家理论之间没有断代,两者是一体,尽管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并非父子关系,但是基本延用的是道家理论,以言解决之理,道教没有释教考虑得多,百姓也不很认可道教的解决方式,因为道教不标榜立地成佛,要求尽量独立修炼,且修炼成功之后,得到的是清净的结果,而不是可以看到天花乱坠的极乐,这对于百姓而言,是非常不现实的追求幸福的方式,尽管道教在后面的发展中沿用了儒教的官僚体制,但那主要是为了让百姓易于接受,真正的修炼者心中的上天,其实是不存在这样的体制的,对他们来说,飞升的结果并不是去天上当官,而是得到一个不受干扰的无为境地,所谓七十二洞天和十洲就是明显的例子,这才是道教信徒的根本信仰和修炼目的
所谓风雷水火土,是混合了很多宗教理论的所谓魔法文化产物,而不是我们常见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论的产物,至少它产生的目的不是发展唯物主义,我们常见的西方魔法文化,有印度希腊的地火水风理论,有波斯犹太的六芒星理论,基督教体系严禁魔法理论的发展,但这不妨碍《哈利·波特》从西方基督教国家起始一路风靡,这就是宗教内部理论和世俗信徒信仰的区别,后世延续的北欧神话故事里常常能见到六芒星配希伯来文,让人觉得比较莫名其妙,基本就是后人的编撰
中国文明的中心,在现阶段是以秦汉文明为源头的,不论怎样融合其他文化,汉族本身的历史和人口基数所致,我们已经完全把融入的文化吸收进来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不会被外来文化改变了根本,当这样的文化进入我们的文明体系,且其独立特色为中国文明所认可,其族才可能被称为一个独立文化民族(文化上独立,政治上属于中国,如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犹太文化尽管于中国文明有相融的地方,但还没到这个程度,所以我个人认为其族无法作为独立文化民族存在于中国民族之内,不然和族在历代的遗民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文化民族,毕竟和族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反哺更为明显
风在五行理论中为木属,雷生于金,火雷水风土是五灵 正统中国神话里不存在这个理论 ,本书我采用的是五行理论
地水火风是印度和波斯的理论
《白虎通义-五行》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意也”。这句话有几个要点:一是天,二是气,三是行,四是为(也就是“替”的意思)。
“替”的含义非常重要,既然说是“替”天行气,就表明“行”不是天气本身。所以,上面的话中隐含了天与地、气与形的概念。
概念的相对性表明,气是一种存在,但非形;形是一种存在,但非气。气首先与天相联系,形首先与地相联系。气要从天下到地,则要借助于形,所以有“替”的含义。
“替”表明,形可以纳气,并体现气的运作。行,有两层含义,一是天气自行,如寒暖交替;二是借形行气,如水火升降。一般所说的行,则是后者,即化天气入地形而运行之意。
《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道,是法则的意思。阴阳,是相对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以相对为最高法则。
在天道之中,以寒的概念位居第一。《灵枢经》说:“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这里说的水,是寒的概念。
由于寒暖相对,由相对法则推论,暖的概念必然位居第二。
寒暖在天、是气;水火在地、是形;一二为序,是数。
天有四气,即寒暖刚柔。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下面是进一步的推导:
《三命通会-论五行生成》说:“是以万物非阴阳合体则不能生化”。阴阳相对,以寒暖为首,寒者,老阴之气;暖者,老阳之气。寒暖合体,即取两者中和的意思,在历法上,可以春分和秋分两点为典型参照。
《周易》又说:“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春者,少阳之气,柔。秋者,少阴之气,刚。由于地球有春分、秋分的寒暖对称性,所以说它是“立地之道”。这里所谓的地道是讲一种对称的小环境,地道将孤寒孤暖进行对称调整,也就是地球的运行,从而产生春秋两个新的季节,春即柔,秋即刚。
这样,寒暖刚柔、老少阴阳、一二三四,就被推导出来了。老阴寒气指冬季、少阳柔气指春季、老阳暖气指夏季、少阴刚气指秋季。
原来的寒暖之气,在地球的调整下,出现对称性升降。在升降的对称点,派生出了两个过渡性区域,即少阳和少阴之气,对应的就是春季和秋季。
所以,气,是天道的概念,总是相对出现的。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参照。老阴老阳双方达到中和状态(合体),派生出少阳和少阴,即春秋两季。由此也可看出,少阴少阳是一种特殊情况,或许,只有地球具备产生它们的条件。
若寒暖不能合体(寒暖不中和),则刚柔之气无法引化,气之不化,则无生生之妙。无生生之妙,则春夏秋冬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