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12月,北三环双安商场旁的青年公寓。
“老枪科技”四个大字在顶楼的大厅里格外醒目,在海归4个月后,阿唐的新公司正式挂牌营业。
阿唐还算是一条敢做敢为的血性汉子,但不是一个头脑一热随意冲动的人。在美国的11个月里,我曾无数次的考虑,如果回中国我要干些什么。
最后的结论是,做中关村的商品信息传播。
在93年我出国前半年,中关村出现了一家专营商品信息的公司,招聘了很多农民工四处到公司去徵求刊登商品信息,回来后分类刊出,再分送刊登信息的各个公司。这对于一直以来中关村电脑业界以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模式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一时间成效很大,眼看着最初薄薄的几页纸的商品信息,几个月就变成了厚厚的一本,刊登信息的公司由几十家变成了几百家。刊登一条信息收费是10元,一本差不多有上万条的信息,营业收入就是10万元!
到美国后,我发现了类似的刊物,经营模式上与中关村有几点相异,一是读者免费赠阅,二是内容丰富,除了单纯的市场信息,还有市场及技术专题评论。
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时,我又接触到了Windows下的EXCEL软件,使用极为方便,数据存储量很大。
这样,我心里就有了一个腹案,回中国做中关村商品信息传媒。具体做法是,1),数据文件管理(当时我还没有数据库的概念),2),读者免费赠阅,3),中关村市场专题评论,4),美国市场及技术介绍,5),图文并茂。
为此我做了一些准备,甚至还拍下了几乎所有在硅谷的著名公司的门面照片,准备将来用到刊物中。
在我反复说服阿唐太放我回国的理由之一是,你不让我回去尝试一下我的想法,我会后悔一辈子!
非常失望的是,94年夏归来后,中关村已经由最早一家做信息传播,变成了N家在做同样的事情,早就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了。甚至有公司把电脑摆在街上,当场可以为顾客查阅所需的商品信息。
这也是另一个中国特色,一家赚钱,万家跟进,转瞬之间,那个新兴行业就变成了鸡肋!想象力贫乏,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啊!每个人从小就被家长老师灌输了一大堆的“随大流,跟风走,守纪律”的理念。
我的第一个回归之梦破灭了。
等到证实路大英和Dennis没有做大的想法和实力,我的第二个回归之梦破灭了。
有时候勇于承认失败比不屈不挠地抗争,需要更多的勇气。可惜我当时没有面对现实,急流勇退,而是一意孤行,坚持到底。在没有明确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还是开始着手进行了新公司的筹办工作。
面子,纯粹是为了面子。如果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到LP身边,担心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於是咬紧牙关,霸王硬上了弓。
第一件事是新公司的人员选择。
技术人选是祝建国。为此,我特意拉着他在94年9月尝试了一次黄花城向东的长城穿越,以便彼此有一个互相深层认识的机会。虽然我对其在大唐一年来的表现不很满意,工资拿了不少,却没有做出像样的东西。不过,一下子很难找到知根知底的技术人员,至少他对皇朝的东西很熟而且也掌握着资源。94年10月,祝建国成为新公司第一个受薪员工,每月1500元。
管理经营人选颇为周折。第一个考虑的是黄光和兰雪儿,一个有头脑,一个办事认真。两人联手,是最佳组合。黄光先是答应加盟,最后却无声退出;兰雪儿在我回来之后,一直在深圳随小邹扎保险公司的赔款,忙到9月份才回来,答复是,太累了,不想再折腾了。
直到12月中,第二个人选才落实下来,是祝建国推荐的,他就是当初随黄光从皇朝出走的董强。我没有和董强共过事,缺乏深层的了解。据黄光的哥哥冀晓冬讲,董强其人实为黄光兵变的主谋,此人深不可测,黄光只是那次兵变的名誉首领而已。来自另一位朋友的评价也是极为负面。但我当时从祝建国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个他能够接受的搭档作为最主要的衡量因素来考虑,再加上我在中国的时日不多,最后还是落实了这一人选。
第二件事是新公司的经营常葫选择。
我选择了青年公寓,与小邹的公司在一层楼上。最顶层,原来是楼层的储存室,紧邻电梯间,两间共三十平米,有一部分机电话,每月1500元。青年公寓地处北三环上,南来北往的交通都很便利,距离中关村也不远。
第三件事是新公司的注册。
首先公司名称的命名,连续取了几个常见的名字均有重复,最后是“老枪”这一非常另类的名字入了选。“老枪”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二战时期的电影,取其绝地反击,愈老弥坚,快速准确之意。结果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一名字时流露出的暧昧神色,我才认识到引起了误解。不过,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名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是注册资金的注入。在购置了电脑及办公用品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