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京华沉浮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前卷 前卷三 高中点滴忆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电影陆陆续续地上演,如,“唐伯虎点秋香”,“血疑”,“流浪者”等,说老实话,电影的情节都没有多少印象了,那里面的插曲却是一个不漏地全都学会了。

    今天,打死我也做不到了,一来廉颇老矣,心气已过,二来资讯过多,目不暇给。

    歌曲的来源除了电台和电影,还有老爸单位广播站的唱片,如,“克拉马依之歌”,“梅娘曲”,“夜莺小夜曲”等。一次,听的时候没有注意,唱机联到了外面的大喇叭,结果全单位的人都在上班时间跟我一起欣赏了音乐,被匆匆赶来的广播员一顿好骂。

    从水泥厂到学校,路上大概要走20到30分钟,中午要回来吃饭,每天是两个来回。如此,路上花费的时间是1个半小时。

    独自漫步在上学路上,脑子里都转了些什么念头呢?构思YY故事。那个时候自然还没有YY的概念,不过就是那个意思。从战争到奇遇,从灾难到探险,从金榜题名到洞房花烛,无奇不有,花样翻新。当然主角无一例外都是阿唐,更多的时候会有一个女主角出现,与阿唐相识相爱在战火烽烟中……

    花季一般的年华,浪漫的青春情怀,在阿唐高中岁月的日日夜夜。

    七,赶海的日子

    一个春天里的早晨,与同伴相约去观海。

    骑了车,直奔东南,过了汉沽,离海可能就不远了,迎面吹来的风,已经闻到了海的气息,咸咸湿湿的,还有一股腥腥的味道。不知道为什么咸湿这个词汇用在了那个暧昧的所在,海的气息真的与此有关吗?不得而知。

    近一个小时的骑车飞驰,终於平生第一次看到海。

    老实讲,很有些失望。眼前的渤海湾,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霭之中,视线所及,不出数百米范围。正值退潮当而,看不到任何海水,满眼都是一片泥泞的海滩。呵呵,蔚蓝的大海,海天一色的壮景,你究竟在哪里?

    从海岸边到海滩,一条笔直的水道由近而远地遁向深处,隐隐约约地望见海滩的尽头有一些人影晃动,好像是赶海的渔民在劳作。

    我和同伴卷起了裤腿,下了水道。原来是一条石板铺成的小径,比周边的滩涂大概低半尺多,周围的海水渗了进来,如同一条小小的水渠奔向远方的大海。

    走在石径上,呼吸着海的气息,周围洋溢着尚未散去的晨雾,恍恍惚惚地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欲往何处。这种恍惚的感觉,我在两年后的五当山巅弥漫的晨雾中,又一次体验。再后来看了李安的“藏龙卧虎”,剧终时女一号飞身一跃,纵入山间雾霭,如幻如梦般地慢镜头的运用,端的令人拍案叫绝,委实印证了阿唐彼时的心中感受。

    不经意间,已经距离赶海人不远了。十几个渔民围在一张硕大的鱼网前,忙着在网底收检着鱼获。这种网用支架撑起,竖立在滩涂之上,网底就是脚下的石板路。

    我猜想,可能是涨潮时分,渔民驾了船在潮水里布了网,潮水一退,不走运的鱼儿就被鱼网拦在了海滩上,届时,渔民只需逍逍婷婷地顺着石板路走到网底收获。好聪明的渔人!我暗暗地赞道。好歹毒的人类!鱼恨恨地骂着。

    忽然,一条鱼儿从彼端逆游过来,正正地撞在我的赤脚上,我伸手一捞,跑了。后面的同伴跟着用双手一撩,那鱼刚刚好被撩到泥滩上,来回地蹦着。我眼急手快,一把抓住了腮,逮了个正着。

    收拾起东张西望的好奇心,开始注意脚下的角角落落,果然又发现了几次鱼的踪影。经过几次实践,我们很快就学会了用双手照着鱼的位置往帮边一撩,十有八九,鱼儿就被撩到滩上,再抓就容易了。

    很快,两手就被渔获占满。於是脱下上衣,把袖子打上结,权作鱼篓之用。除了鱼,居然还抓到了3个螃蟹!为了抓这3个螃蟹,我付出了一跟手指被夹得青紫的代价。

    不知不觉,潮水又回来了,涨潮了,不远处的渔民开始抬着鱼获往回走。

    我们也拎着装满两件上衣的收获往岸上走,彼此兴奋地议论着今晚的可以美美地牙祭一番。

    上得岸来,一个守在岸上的家伙站起来冷冷地对我们说,这是他们村里的鱼场,我们的鱼获要全部交公!

    我们争辩说,为什么刚才我们下海的时候不事先讲明?

    那人说,我又不知道你们要去抓鱼?

    正说着,渔人们也上来了。七嘴八舌,都是要我们放下鱼获,赶紧走人。大有一付留下买路钱的气势。

    没奈何,怏怏地放下千辛万苦赶海赶来的鱼蟹,骑上车走了。

    冀北百战之地的强悍民风,阿唐耳闻已久,甘拜下风。

    这就是阿唐第一次的观海,第一次的也是唯一一次的赶海体验。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次并未能真正看到海,终我们离开,雾没有散去,海水也没有看到,只能说是观海滩吧。

    行文至此,突发奇想,不知道今日芦台附近的海滩上,是否有经营赶小海的旅游项目?不然,可以选一个交通方便的所在,辟一片数百米宽的海滩,铺数十条捕鱼的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