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圣德,睹变憎惶,神体克宁,岂非深悦。但以火气初止,尚多惊惧,
余忧未息,遽以欢事遏之。臣恐忧喜相争,伤于情理。故传曰:“可忧而为乐,
取忧之道。”又古者有火,祭四墉。四墉,积阴之气,祈之以禳火灾。火,阳之
气,欢乐阳事,火气方胜,不可复兴阳事。臣闻灾变之兴,至圣不免,聿修其德,
来患可禳。陛下垂制博访,许陈至理。而左史张鼎以为“今既火流王屋,弥显大
周之祥”,通事舍人逢敏奏称,“当弥勒初成佛道时,有天魔烧宫,七宝台须臾
散坏。”斯实谄妄之邪言,实非君臣之正论。晻昧王化,无益万机。夫天道虽高,
其察弥近;神心虽寂,其听弥聪。交际皇王,事均影响。今大风烈火,谴告相仍,
实天人丁宁,匡谕圣主,便鸿基盆固,天禄永终之意也。伏愿陛下乾乾在虑,翼
翼为怀,若涉巨川,如承大祭,审其致灾之理,详其降眚之由,无瞢天人之心,
而兴不急之役。则兆人蒙赖,福禄靡穷,幸甚,幸甚。
则天寻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上施
宝凤,俄以火珠代之。明堂之下,圜饶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天册万岁二年三
月,重造明堂成,号为通天宫。四月朔日,又行亲享之礼,大赦,改元为万岁通
天。翼日,则天御通天宫之端扆殿,命有司读时令,布政于群后。其年,铸铜为
九州鼎,既成,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位列焉。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
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名日观,青州名少阳,徐州名东原,扬
州名江都,荆州名江陵,梁州名成都。其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各受一千二百石。
司农卿宗晋卿为九鼎使,都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鼎上图写本州山川物产
之像,仍令工书人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农录事钟
绍京等分题之,左尚方署令曹元廓图画之。鼎成,自玄武门外曳入,令宰相、诸
王率南北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则天自为《曳鼎歌》,
令相唱和。其时又造大仪钟,敛天下三品金,竟不成。九鼎初成,欲以黄金千两
涂之。纳言姚璹曰:“鼎者神器,贵于质朴,无假别为浮饰。臣观其状,光有五
彩辉焕错杂其间,岂待金色为之炫耀?”乃止。其年九月,又大享于通天宫。以
契丹破灭,九鼎初成,大赦。改元为神功。
圣历元年正月,又亲享及受朝贺。寻制:每月一日于明堂行告朔之礼。司礼
博士辟闾仁谞奏议曰:
谨按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惟《礼记·玉藻》云:“天子听朔于
南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干宝注
云:“周正建子之月,告朔日也。”此即《玉藻》之听朔矣。今每岁首元日,于
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于庭,此则听
朔之礼毕,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矣。而郑玄注《玉藻》“听朔”,以
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听朔,必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
武王。”此郑注之误也。故汉魏至今莫之用。按《月令》云“其帝太昊,其神勾
芒”者,谓宣布时令,告示下人,其令词云其帝其神耳。所以为敬授之文,欲使
人奉其时而务其业。每月有令,故谓之《月令》,非谓天子月朔日以祖配帝而察
告之。其每月告朔者,诸候之礼也。故《春秋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
台。”又郑注《论语》云:“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享。鲁自文公
始不视朔。”是诸候之礼明矣。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按郑所谓告其帝者即太
昊等五人帝,其神者即重黎等五行官。虽并功施于人,列在祀典,无天子每月拜
祭告朔之文。臣等谨检《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
《显庆礼》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为代无明堂,故无告朔之礼,
则《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著祀五方上帝于明堂,即《
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也。此则无明堂而著其享祭,何为告朔独阙其文?若
以君有明堂即合告朔,则周、秦有明堂,而经典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臣
等历观今古,博考载籍,既无其礼,不可习非。望请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以正
国经。窃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使奉而行之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