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孙绍的野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潜龙勿用 第三百七十章 急转(下)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战线转移到东部战场,陆逊指挥士兵在敌人反攻的时候先后退然后用袭扰的方式消耗其锐气,由于不断的后退对方就得不断地为了收复失地而进行追击,在一路上则是经常xìng的受到游击部队的袭扰而造成不必要的减员,当然这还是次要的,对于士兵jīng力的打击更加严重,很多人由于没有办法安睡而在白天使不上劲什么的。由于部队是临时组建的,一开始还能凭着一股锐气奋力作战,但是时间一长各部缺乏磨合各自为战的现象逐渐多了起来,追击速度也开始减缓,士兵们开始抱怨这仗打得不行。虽然说由于对方经常xìng的不战而走使得士气没有掉落得太厉害,大家还算保持着对方不敢正面迎战只能用一些小伎俩来对付自己的自信。

    不过随着部队的快速推进魏军的将领也觉察到了一些部不对劲的地方:很显然敌军实力并不弱,而且传来的消息是他们的北路军还在向彭城北部进攻。这种程度的后退或许有将魏军引向他们两军夹击的陷阱之中的可能xìng。觉察到了不对劲的魏军急忙收住了脚步并且开始派人去侦查北方军队的情况,但是还没有等到斥候回来黄忠等人就发起了反击,由于一直受到sāo扰魏军虽然说士气还不至于太差但是由于大家过于疲惫,另外这里的地形也不太有利于变换阵型(主要是为了方便士兵们在收复领土的时候顺便捞点外快,另外因为对方连续的撤退也让这些人起了轻敌之心,于是为了方便生活把营寨设在了靠近城镇的地方,而且还半强迫地让不少行商之类的服务提供者跟着,结果由于屋子比较多反而影响部队组织,那些非战斗人员更是大幅度的拖累了组织速度,而且这种一推就倒的草房子还真的没有办法作为据点使用),在正面战斗之中逐渐落入下风。

    魏军也发现了不对的地方,立马收缩阵线把还在缠斗的士兵扔到一边企图重新组成新防线,另一方面也试图楔入对方尖锐状的突击部队的侧后方向意图直接威胁到对方的指挥人员。但是这样一来士兵缺乏配合的弱点再一次显现,由于号令不一组成阵线的速度明显跟不上孙绍军消灭那些弃子的速度,侧面切击的部队在发现自己的后路被包围之后也失去战意企图突围但很快被全灭。在被完全包围之后那些士兵毫不犹豫的举起双手投降,结果也被孙绍军的士兵很利索地带往后营。随后黄忠自己来围剿剩下的残兵,让左翼的朱桓所部直接冲击对方还没有排好的的新阵型,结果在一阵冲击之后还没有排完整的魏军阵线全线崩溃,立马陷入了将领指挥不了士兵,士兵们互相之间毫无配合的乱象。

    指挥官不得不试图再一次重整战线,但是这一次溃败的士兵过多了(依然是由于组织涣散,士兵们编队没有多久,对于战友还不足以保持足够的信任,在混乱的时候对于战友同样的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以至于不敢完全将后背交出去。结果这就导致了没有办法正常组织阵线,好不容易纠集起一批人又被数量占优势而且对于胜利很有信心的孙绍军冲破了阵型。朱桓的部下都是在山林里作战了多年的丹阳兵,由于江东世家出身的将军对于孙绍而言并不属于核心圈(陆家是孙绍一手重建的,加上陆逊更多算是亲族一门,跟以前的江东士族区别还是不小的),朱桓作为降将也必须拿出成绩来证明自己才能有机会获得独领一军不受别人节制的rì子(朱桓xìng格骄傲,对于同僚也不够尊敬,更不喜欢他瞧不上的上峰),因此非常珍惜能够有统帅这些丹阳兵建功的机会,打起仗来也是格外的卖力,孙绍军本身就憋着一股气,对于之前的连续撤退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现在有机会痛打落水狗也自然发挥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力气。

    魏军在连续试图重新组成阵型失败之后意识到战斗已经失败之后他们只得尽量的让还能控制得住的部队进行阻击以防止过多的损失,唯一令他们感到庆幸的是由于大家各自为战孙绍军这一边也不得不把搜索范围来得很大以便抓更多的俘虏,这就给制造更多的漏网之鱼制造了机会。很多的魏军士兵从人堆中混了过去,扔掉装备化装成平民逃回了乡里(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在进行内战之中的本土防卫战的时候如果对于士兵的政治教育不够深刻,很容易让那些临近乡土的士兵们因为不愿意继续战斗而逃跑。应该说魏国本来这方面做得不错,不过现在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稳定,屯田制的高税率也逐渐让他们有些不堪忍受,尤其是相对于孙绍的制度一比较这些人立马觉得自己亏了,虽然后后来曹丕一度想要把税率降到百分之三十五到四十五,但是由于屯田机构的反对而没有办法实行,大世族们也希望这个制度早点崩溃好给自己多增加一些人口因此也纷纷反对,结果毫无疑问的就不管国家利益而集体的投了反对票,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给以后也留下了极其严重的隐患),不过对于军队而言这毕竟有士兵名册在手还是有机会抓的回来的,也就先不管那些逃散的士兵优先保命为主。在整整逃了一天时间之后,两万多军队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完整编制,还有三四千散乱没有组织的士兵,想要重新组织战线已经非常困难了,这也让东线再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汝南郡阳安,一直在打短促出击的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