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孙绍的野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潜龙勿用 第三百二十八章 骄兵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江夏平chūn县,“这已经是第几次入寇了?我们已经损失了相当的人口和财物,更是一直被魏军打脸,让他们不断地拿来给将士们打气,这是我军的耻辱!将士们都一个个的义愤填膺您却在干些什么事情啊?甘将军若是一直畏敌如虎,那么我们应该代替您驱逐那些隔三差五就把这里当成自己家里后院的入侵者们,挽回现在已经有些颓废的士气,您自己到一边去吧!”甘宁听见了凌统派来的人的传话,这相当不客气的话语让他只是微微一笑,“主公为何不在乎?还不就是因为这对于我们而言并无多大损失?至于名头上的问题,让他们嚣张一时有何问题?现在敌军每次入寇,带来的士兵越来越多,抢的东西也逐渐往大件的方向来蔓延,这样子他们的行动自然是没有以往那般迅捷,在逐渐的熟悉之后就是麻痹大意,而这就是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的机会。我之所以在等待可不是因为害怕敌人,只是想要寻求把他们一举断绝入寇的念头的机会而已,他们如果来一次我们打一次费时费力不说,敌军会不断的利用小部队sāo扰的来疲惫我们,由于行动灵活我军大部队一般还难以捕获,这只会令我军不胜其烦还缺乏必要的战果。想想子瑜公之前在剑阁打得那场仗就知道了,敌军就是在不断地出击的同时不断的削弱自己,我们可没有必要去学那样的家伙。告诉他凌统,学打仗他还太嫩了,因为一时之气就杀上去即便是斗将之流也绝对不会去做的,而现在我们的机会已经到了,他们的进攻已经失去了以往的灵活,而且沉浸于我军不敢还击的幻想之中,正事彻底断绝这帮家伙的时候,想要立下战功把他们给咱们的气彻底出回去的,都跟我来吧!”

    魏军的进攻规模的确是一次比一次大,由于一直感到对方对于这种攻击的无视,因此觉得有便宜可占,就干脆越打人越多,反正抢得到的东西也越多,有战果上面自然会给与更多的奖励,也就逐步忘记了布置任务的时候反复强调过的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脱离战斗,切不可跟敌军纠缠的戒律(本来司马懿的建议是从不同的地方进行多方面的sāo扰,不过曹丕认为襄樊防线有汉水作为依仗,淮南那边则是淮河涨落不常,贸然出击相当危险;相比而言江夏庐江一线多山地,便于部队的隐匿,加上敌将似乎对此并不在乎,连抓了几次也没有抓到,在那种地形下难以完成合围进行歼灭xìng打击,因此就算多几次也没问题。司马懿觉得曹丕所说并非没有道理,也就没有再劝谏)。

    甘宁一开始上来派人假装地方卫戍军跟他们交战,由于看到对方人数不多,就抱着又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心态上去祈求侥幸获胜,很快地孙绍军由于人少处于下风,就抛弃了不少装备有些狼狈地逃跑。魏军大喜过望,都跑去捡对方丢弃下来的战利品,结果这个时候甘宁的伏兵部队出击,他自己一马当先的杀了出来,那些手上身上都装着东西的士兵不得不把抢来的东西都扔到车子上然后回身组织阵型,不过这个速度就太慢了。很多人根本来不及靠近本方的车队就被快速冲击的伏兵所击杀,但是大多数人依然舍不得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战利品(曹丕为了鼓励这种sāo扰行为特意下令让大家可以得到自己所得战利品的一半,本来说这也的确鼓舞了士兵们抢掠的斗志,打打硬仗也过得去,在前几次行动之中由于羡慕大家能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不少冒险之徒都纷纷加入军队,,由于扩军的速度过快纪律xìng也变弱了,只是由于一直胜利并没有看出来。本来说作为激励制度还可以,不过这种时候就成了累赘,士兵们被沉重的战利品所拖累很多有人又不愿放手,即便下了命令效果也不明显,以至于变成了这幅样子。),以至于拖累了结阵的速度,甘宁的部下本来就是以轻巧灵便著称,在冲击速度和机动xìng能方面比起一般的轻步兵更加迅捷,眼见对方行动不便立马散开来楔入敌阵,阻止了对方的阵型设立。

    魏军在来不及结阵的情况下接敌,只得各自为战,但是在个人素质上又比不上甘宁的部下,很快就落入了下风,大家不得不舍弃外围还在战斗的战友往车阵里后退,不过由于大车还没有连接好,本身也不属于那种防御型战车,被甘宁他们用刀砍断了绳索之后由于本身负重过大一时连接不起来,甘宁的部下在小规模甚至乱战之中发挥出的战力比起那些训练未久一开始也没什么准备的魏军士兵还是要强很多的,双方在没有阵型的情况下交手,魏军明显吃亏。本来看到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撤退,不过魏军士兵一来舍不得战友,二来觉得可以用这些车子抗住对方以呼叫更多的友军,就抱着侥幸心理跟对方硬拼。

    甘宁看到对方不撤退反而纠集本来就人心不齐的士兵想要留下来死拼,心中大喜,就吩咐大家从两翼包抄上去截断他们的后退方向,随后扔了几个燃烧瓶把对方赖以为防卫要点的大车烧了,魏军士兵不得不从中出来继续战斗,不过这个时候人心已经很不稳定了,加上本来就有大批人在刚才不长时间的战斗中阵亡更是严重打击了大家的士气,士兵们在恐惧之下更加发挥不出战斗力,连续的不利战况使得他们本身就已经丧失了相当多的战斗意志,再加上甘宁的部下大多是些亡命之徒出身(他觉得这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