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对老夫妻从结婚那一年算起到他们俩双双地死去整整是五十八个年头。 双双活到八十四岁,应该说他们的死正应了那一句俗语,正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自己去”。这对老夫妻男的名字叫黄韦士,女的名字叫马静莲,老二口是膝下无子,老头子黄韦士的死是因病而死,而老太太马静莲的死就是自寻短见了。因为老太太马静莲是在她丈夫黄韦士死去的当儿撞死在她丈夫的床前的。如果不是这样,老太太马静莲说不定还能活上几年或是几十年呢?如果不是老头子黄韦士在临终时讲出了他终生的情怨恨结,老太太也许说什么也不会撞死在她丈夫的床前呢?到底这对老夫妻有什么样的死结到死时才暴露呢?这话可得从头说起。
这对老夫妻当初订得是娃娃亲。就在1936年黄韦士和马静莲双双长到十六岁的时候,黄韦士的母亲病入膏肓,那时农村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叫做冲喜。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女方能嫁到男的家里办一个喜事,男方母亲的病就会好了。黄韦士家就是按这个迷信的说法把马静莲娶到家的。谁知就在马静莲嫁到黄韦士家的当天黄韦士的母亲还是去世了。没入洞房先办丧事。丧事刚办完的那个下午,日本鬼子就打过来了,把一个村庄弄得七零八落的。在日本鬼子乱抢人抢东西的当儿,黄韦士冲出去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去打日本鬼子去了,直到解放后当了团长才带着二个警卫员骑着三匹大马回到农村来看望他的老父亲,他以为他那只见过一面的老婆早就嫁人了的,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妻子还在他的家里,他回家前想着他这个妻子肯定是早就改嫁到别人家去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马静莲还在家里守着等着他。
话又说回来,就在他们结婚的那个晚上,当鬼子冲进村的时候,黄韦士也没有顾上马静莲,也许是黄韦士根本就没有去顾他的女人,结果是黄韦士在乱中跑了,这个马静莲呢则被一个班的日本兵抓到后给**了。可**这事事后马静莲给谁也没有给说过,只有她自己知道。几年之后,不少人都说她的男人早被日本兵给打死了,劝她改嫁。可她马静莲就是没有听,在家里和她的老公公一起过着她的穷日子。老公公也曾劝说过马静莲让她改嫁,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改嫁,于是黄韦士的老父亲对马静莲也增生了不少的感激之情,觉得这个媳妇不错,值得养。这马静莲呢对她的老公公也真是孝顺。有好吃的,俩个互相让得不可开交。有了媳妇的照顾,老公公就觉着他的儿子一定是活着的,天天想着他的儿子盼着他的儿子,说他的儿子一定会回来的。1948年淮海大战的时候,他还要着饭去找过他的儿子呢?马静莲也是一样,也是天天都盼着她的丈夫能平安归来,和她做一回真正的夫妻。这不,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月,马静莲终于把她的男人黄韦士给盼回来了,而且是骑着三匹大马带着二个警卫员回来的,那当时是感到何等的风光啊!也许他们结婚的时候都还不懂得上床,他们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就分开了,现在应该是什么都懂了。更何况马静莲还被日本兵给糟蹋了呢?可是马静莲盼到家的丈夫就是不给她上床,并且提出了要和她离婚。
马静莲说什么也不同意离婚。马静莲的老公公也不愿意儿子离婚,这人家在这一等就是十几年,你哪能说离就离呢,于是这老人家把儿子痛打了一顿。这黄韦士呢,是铁定了要离婚的,没有听他老父亲的,被父亲打了之后就带着他的警卫员骑上大马就又离开家到部队上去了。
这个黄韦士到了部队后,还是坚持要和马静莲离婚,把离婚的信件寄到县委,要县里帮忙做马静莲的工作。信是来的一摞一摞的,那个时候一个团长可不是了得的人物啊,县里乡里的干部都来做工作,要马静莲同意离婚。可不论怎么说,工作怎么做,这个马静莲就死活是不同意离婚,她的老公公也不同意,直骂他的儿子混帐。女的不签字,这婚还真是离不掉。
解放后,有相当多的部队干部在到地方任职,就在黄韦士要被派到一个县城当县长的的当儿,他的老父亲带着他的媳妇到部队去找他了。到了部队,部队的领导也都劝说马静莲要他们离婚,并说这完全是为了部队的工作。因为部队的领导知道他们的干部这么多年来的表现,打仗勇敢,当了干部指挥果断,多次立功受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部队,根本不知道家里还会有这么一位老婆,部队领导还有不少人为他介绍对象呢?黄韦士呢硬是一个也没有同意,原来他家里有这么一个土里土气的老婆。看到部队领导也这样做工作,马静莲的老公公是躺在地上打着滚地哭,坚决不同意部队让他的儿子和媳妇离婚。马静莲也给部队的领导说俺等了他这将近二十年,不能白等,说什么俺也不同意离婚。黄韦士给她说:“你跟我是不会幸福的,到头来你会后悔的”。马静莲说:“俺不想要什么福份,只要有俺一口饭吃就行了,你要是非要给俺离的话,俺就死在你的面前,死了也要占你黄家一片地”。不论如何说马静莲就是不同意,最后部队领导的天平还是倾向了弱者,做了黄韦士的工作。在黄韦士仍坚持要离婚时,部队的领导说,你到底是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