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牛五爷,都以请到牛五爷为荣,其中也包括不是老牛家的人。虽然说这些事不是公事,可牛得千的心里总是挂不住劲儿,他觉得大家伙瞧不起他,他还觉得大家伙心中的所长是牛五爷。牛得千见到牛五爷,表面上总是五叔叫着,心里却一直跟牛五爷别着劲儿。
饮马屯是方圆几十里地最大的屯子,也是最热闹的屯子,十里八屯的人们赶个集、看个戏都要到饮马屯来。在这个热闹的饮马屯里,老牛家是一个大户人家,饮马屯所有的姓牛的都是一家子,也就说都是一个老祖宗。老牛家的祖上是山东人,清朝年间就从山东逃荒来到了东北,老牛家的祖宗相中了饮马河这块黑土地。于是,老祖宗就带着儿子们落户在饮马屯,饮马屯的老牛家的后人们,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人口户数越来越多,老牛家的后代又开始从饮马屯走向四面八方,有的来到城里,有的去了外地。有做买卖的,有的当官了,关里关外都有老牛家的后人们。
老牛家除了从饮马屯出去的人以外,留在饮马屯的还有三个大户,第一户首当其冲的是牛五爷。牛五爷一共哥五个,他排行老五,那四个哥哥已经去世了,大哥二哥一直在外面当官,重修老牛家的祖坟也是牛五爷的大哥和二哥花的银子,牛五爷的家里每一辈都要出当官的。牛五爷年轻的时候考上了清朝最末年的举人,举人是考上了,皇上没有了,牛五爷就一直赋闲在家,照看一下家里的百十倾地,牛五爷日子过的悠然自得。
牛五爷家住在屯子的西头,五间青砖大瓦房,满窗户是玻璃,冬暖夏凉,在饮马屯首屈一指。牛五爷快七十岁了,白头发,白胡须,面庞红润,说话声音洪亮。牛五爷在家里教儿育孙,尊崇孔孟之道,温习四书五经,知书达理,和睦乡邻。牛五爷家里还有一个特点,凡是牛五爷家的女人,不论是闺女还是媳妇,清一色的是小脚,大家闺秀,三寸金莲。老牛家的孝子贤孙们是饮马屯人们效仿的榜样。
第二户是牛得千家,牛得千家里的人口少,只有两口人,他和闺女牛广娣。按理说,牛得千不该盖这个五间大瓦房,三间房子已经够用了,不中,他一定要盖这五间大瓦房,因为,他不甘心落在牛五爷的后面,凡是牛五爷家里有的,他都要有,凡是牛五爷能置办的家业,他都要置办。在饮马屯只他一个人在和牛五爷暗中较劲。去年,牛得千看见牛五爷家盖起了五间青砖大瓦房,心里很嫉妒。今年,他就扒掉了三间平房,也要盖五间青砖大瓦房,跟牛五爷家一模一样的青砖大瓦房,满窗户是玻璃,冬暖夏凉。
牛得千是屯公所的所长,家住在屯子北头,紧挨着屯公所。牛得千的老婆死得早,留下一个闺女叫牛广娣,长得又胖又丑,牛得千担心闺女受后娘的气再也没有续弦,牛广娣打小就娇生惯养,要啥给啥,连抽大烟都学会了。只有一件事不骄惯,缠脚,缠成了小脚,这才是老牛家的女人。
第三大户就是牛得万家,牛得万是一个省吃俭用的土财主,就知道攒钱买地,开荒种地,起早捡粪,卖了粮食再买地,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一点点,一年年积攒下来一个大家业。牛得万家以前单脉相传,一辈只有一个儿子,人们担心他们到哪一辈就会绝户了。如今,牛得万有了四个儿子,大儿子牛老大又有了七个儿子,再也没有人说牛得万家绝户了,人们又开始说,老牛家祖坟的风水好了。
牛得万家住在屯子的东头,这里离马路比较近,出了家门不远就是饮马河的东河,这里是奉天通往山海关的官道。今年,牛得万家里也在盖房子,牛得万家不学牛五爷,他不盖五间大瓦房,他盖五间石头房。
盖房子是件热闹的事,老太巴子乐意凑热闹,何况还有一老一少两个木匠,更让她增添了乐趣,尤其是那个小木匠,她特殊的喜欢。老太巴子从小就想:她要是有个小弟弟该多好啊,她就喜欢小弟弟,从小就抱着他,好东西都让小弟弟吃,好衣裳都让小弟弟穿。爹爹也有一个老儿子,家产都留给小弟弟。可惜娘死得早,她没有小弟弟的命,爹爹也没有儿子的命。于是,老太巴子特别关照这个当木匠的小弟弟。
自从老木匠让大山叫姐姐,大山没有叫姐姐。那天晚上,侯大山吃了一块点心,再吃第二块点心的时候,老太巴子也让侯大山叫姐姐,大山也没叫姐姐。老太巴子的心里有一个特别的愿望,老太巴子就想让侯大山管自己叫姐姐,她就把侯大山当成想象中的小弟弟了。这样一来,老太巴子的生活有了劲头,天天给木匠爷俩做饭做菜。她看见侯大山就喊小弟弟,侯大山就答应,她让侯大山叫姐姐,侯大山就是不叫姐姐。
“小弟弟,你过来一下。”到了晌午,老太巴子看见侯大山没洗手就要去吃饭,她把侯大山叫过来洗手。
“哎!”侯大山答应一声就过去了,看见是让他洗手,他把双手在裤子后面反复的蹭了几下就算是洗手了。
“小弟弟过来,姐姐给你洗手。”老太巴子笑了,抓住侯大山的手,把手按到水盆子里,然后拿出香皂往侯大山的手上擦。侯大山不知道老太巴子往手上擦的是啥东西,侯大山害怕不敢让老太巴子擦。
“这个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