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吉吉未成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吉吉的空间——电影院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滴血》

        教育片:《渣滓洞——爱国教育基地巡展片》;

        动画片:《大闹天宫》,《小金鱼的故事》等等,只剩下名字。

        去电影院看电影有两种途径,一是付费学校组织,固定一年两次,吉吉的小学时期至少看了12场电影;二是溜进去看,可能看不完整。有两种方式可以溜进去,一种是在装着找东西入场前进去,然后稍微藏藏,比如靠近角落。其实有个头在那里,工作的叔叔阿姨一眼能见着,就看他们心情好不好,有时候影片不是特别卖座,空座不少,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过去;溜进去看电影的孩子并不挑电影,屏幕上有画就行,放什么都行。有时候只是为了在电影院里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累了就看电影或者睡觉,看重它是不同于教室和家里的另一个空间。

        另一种是,在影片放了一大半的时候,工作人员都疏忽了,乘他不注意,蹭进去,看不久又随散场出来。场中进去有点麻烦就是眼睛适应不了。人进去了眼睛要反应半天,才能看到路,还要小心台阶。靠后门的观众最讨厌电影正看着,忽然有人掀帘子,漏光进来,少不了要挨骂,骂大了还要被拎出来,但下次还会这么进去。

        还有一种就是看很便宜的“学生电影”,学生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给学生看的。题材又红又专,人物模式化,情节简单,语言直白,一句话,缺乏细腻的情感描述,让人没办法记得住。再说,工作人员疏于管理观看纪律,全是小朋友,全程吵得听不到影片的声音,只有叽叽喳喳的聊天声音、大呼小叫和吃瓜子花生,人参米等零食的声音。还有更甚,连灯都不关,因为怕摔着孩子们。孩子们毫无禁忌地满场疯跑,差一点跑到舞台上去,在银幕上投下他们的影子,和着屏幕上白白的模糊一片,那根本不能算作看电影,那就是一锅粥呀。

        电影院给吉吉了什么呢?有区别于生活的场景和风光,比如《庐山恋》山景迷人,雾景难忘;还有《少林寺》的雄壮的音乐,是男声合唱,气势雄浑。影片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小和尚和山下的一位小女孩青梅竹马,吵架斗嘴,为屏幕里全是男人的画面里增加了一抹粉红亮色。喜剧《小小得月楼》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贺岁片”,陈佩斯饰演的二子,形象滑稽,笑料不断,真正的抖包袱,全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代表了当时国内娱乐的一个比较高的水准。

        彼时还有《芙蓉镇》,属于惊世骇俗的题材,大人看的,不卖小孩票。反正吉吉长大也没有找来看,只是知道此片成就了一对夫妻:男,姜文;女,刘晓庆。据说后来姜文远赴美国好莱坞,这姻缘又断了。刘晓庆在当时的电影圈是响当当的女1号,主演过太多影片,吉吉全没印象。不象现在红不红的明星吃个饭,在哪里吃,和谁一起,都是不错的推广噱头,弄得相关的无关的人都知道了。

        那时候,拍电影和其它工作一样,是党指导下的精神阵地,不会摄录到明星的平常生活。姜文追求刘晓庆纯粹是个体需要,姜文纯爷们的风格一直到现在无人超越,生活中他仍是很多人可以依靠的大哥。刘晓庆最张扬的时候,被税务部门查到偷漏税收,补缴并罚款加牢狱四年。相关的人躲不赢,而姜文却把她当事办,多方协调,把刘晓庆从里面弄出来。姜文一句话,就把一坨麻纱松解开了。“她就一个女人家,能犯多大事。”这句话,只有姜文能说。

    刘晓庆现在都一把年纪了还在演,没有自我超越;而姜文埋头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多方努力拍成了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升格为姜导。十年后又推出《让子弹飞》,为国产片增加一位硬角色“张麻子”。姜文,在圈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担当。电影,是情感的艺术,人人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安慰,那些哭的笑的人物,那些用辛勤汗水制作的精美画面,走进电影院吧,享受电影。

    文化分院夜夜人潮汹涌。

    华灯初上,文化分院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开始了。人从四面八方涌过来,院外早就聚集了一批商户,卖什么的都有。卖汽水冰棒桔子露,烟酒槟榔豆子茶,瓜子花生烟熏干,麻辣捆鸡豆腐肉、萝卜泡菜韭菜团,巧克力球绿豆粉、凉粉烤串臭干子,那时候都是现做现卖,忙得不亦乐乎,大多数来看电影的人顺带稍稍放松一下,尝点家里不做的重味小食,花钱不多,图个口爽。

    吉吉做完作业也到电影院来凑热闹,看年轻哥哥带着漂亮姐姐来看电影。那时候的姐姐都是纯天然的,很少化妆,只需把头发梳梳整齐或扎个什么花样,脸洗洗净,本色出现,穿件连衣裙就很美丽了,如果穿高跟鞋的会极其引人注目。现在想起来,那些姐姐就这样被年青哥哥哄进围城,一辈子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吉吉注意到电影院谈爱的哥哥姐姐最多,总是一团喜气,姐姐要买什么哥哥都点头,买各种各样的零食,付账,比买结婚的金器要划得来得多咧。同时,吉吉也发现极少有两个青年哥哥一起看电影的,最少也是两公婆带崽,崽放不脱是冇办法的事,所以婆婆要看电影,一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