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之聊把玩,慨彼服媚情。
一笑谢东皇,荣枯无定形。
——张纶英《兰草》
楔 子
从罗霄山脉北麓石缝里渗出的泉水,顺着山势潺潺地往山下流去,它沿途汇集众多的小溪,渐渐地形成了一条清澈的、有波有浪的河流。
小河再次跌入陡峭谷底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新平县境。急湍的河水逐渐平缓下来,蜿蜒迴转在丘陵之中那狭窄肥沃的原野上。人们根据它流经的地域与姿态,称之为“新平河”。碧玉般平静的河面像是被刚刚擦拭过的镜面。它的婉约与飘逸如轻缠在头上的丝帕,也像是一匹上浆晾晒在秋日禾场上的夏布。
平塘村坐落在新平河北面的山坳里,居住的百十户人家中大多是张姓。村子南面有口东西走向的椭圆形池塘,池塘三面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有七、八百亩。这在江南丘陵地带很少见。一些杂姓人家大都散住在山坳外的周边。住在东头山嘴处的郑家就是后迁此地的杂姓户。
说是后迁,算上郑耀民也有四代了。郑耀民的太爷原是山那边江西一位有名的郎中,为何迁来平塘村已经无法考证。郑家虽然三代单传,但“郎中”还是得以延续下来。从东边山里走出山嘴,就能看到郑家这一栋大联九间、青砖到顶、石灰粉刷、被人称为“白屋”的房子。周边数十里地,说起“白屋”里的“郑郎中”,没有人不晓得的。
这天,郑郎中天还没亮就起了床。他从缸里舀瓢凉水倒进小木盆里洗完脸,见婆娘和桃子还在熟睡中,就轻轻地提起灯盏往堂屋里去。当他系好草鞋带,准备起身时,不小心将挂在墙缝木扎上的灯盏碰得“啪”地摔在地上,刚才那一丁点昏黄,顿时变成一团漆黑。
“他爹,么哩响呀?”婆娘桂芝醒了。
“冇事呢,可能是木扎子松哒,摔破了灯盏!”郑郎中听见婆娘急促的声音,不紧不慢地回应了一声。
“锅里蒸着发糕,记得拿啊!”婆娘声音也低了些。
“嗯。”
郑郎中扎好包头的长帕,将几坨用大麻树叶包裹的发糕放在背篓里,取下挂在泥墙缝中的铁栽耙,“吱呀”一声关上堂屋的大门,走下台阶。
禾场被露水洒得湿漉漉的,泥不沾脚,踩上去有种软绵绵很舒服的感觉。郑郎中抬头远远望去,四周还是一片灰暗。四月的山间田野,常是整天云遮雾罩。他揉了揉眼睛,有点畏寒地将双手相互往棉衣袖筒一插,探着脚,消失在这灰蒙蒙的帷幔之中。唯有远处的几声狗叫,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云连山是方圆百里最高最大的山,也是郑郎中常去采药的地方。二十几里的山路,一个多时辰就到了。太阳还在谷底,雾气却被驱散了不少。郑郎中看见山脚下那半斗田里有人站在耙犁上耙田,黄牯牛鼻子里不停地喷出两道热气。
“老哥,你的田耙得好平整呀!”
“噢噢,是郑郎中啊,这么早就上山采药?”
“是呢,是呢,禾插完了,趁闲来采些草药。”郑郎中并没停住脚,边说边往前赶。有些草药是要在露水中采的,等太阳一出来,那药性就要差许多。
郑郎中用袖子揩去额头上冒出的细汗,扶了扶缠在头上有些松动的黑色长帕,攀上散落着碎石的陡坡。随即,整个世界呈现着无边的绿色。
当太阳爬上山顶,郑郎中已经翻过了月光岩,他顺着樵夫踩出的小路赶到仙人庙。说是庙,其实只有半间破房子,何时破败的不晓得,但从长满青苔的、光滑的青石阶级,可以看得出它曾经有过很旺的香火。
郑郎中在一块稍微干燥的石板上坐下,取下竹篓,掏出烟袋里的烟丝和事先裁剪好的白纸,看着装满药材的竹篓漫不经心地卷好一根。他用舌头一舔,叼在嘴上。等摸出“洋火”点烟时,可怎么也划不着。是不是受潮了?他放在嘴边哈了一口气,还是不行。他有些沮丧,将烟卷塞进烟袋。就在他侧身把烟袋放入棉袄口袋时,感觉有一股浓烈檀香气味从残破的庙门处飘绕而来,直扑他的鼻孔!
莫名的不安朝郑郎中袭来。他迅速从石板上弹起,背起竹篓沿着来时的山路往回赶。
已经是晌午,太阳的脸由彤红变成鹅黄色,又从鹅黄色变成惨白,惨白得有些吓人。
郑郎中感觉肚子饿了,他取出大麻树叶包裹着的发糕,右手在裤腿上擦了擦,抓起发糕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爬过山坳就可以看见缓缓流淌的新平河了。郑郎中家的白墙壁在灰褐色的村子里特别显眼,从山冲里出来,只要看见这白屋,才算出了山。
郑郎中抄近路钻进一条被山洪冲刷而成的山沟里。两边的树枝疯狂地伸展着绿叶,将整个山沟遮掩得密不透风。他猫着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