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份人去搞创收,发展文化产业。比如,懂音乐的搞乐队,找死人子钱;搞美术的去弄装潢,挣家装的钱;懂舞蹈的教国标,骗键美妇女的钱。她是文学干部,做什么呢?她不得不回去了,因为那个好不容易才挣来的铁饭碗,绝不能搞砸。
再见了,北京。再见了,首都。
吴晓晓说起要离开,真的依依不舍。在这儿北漂几年,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不仅得到郭明达这样的大师指导,她还建立了很多关系,为她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郭明达还说,将来介绍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进入文学的最高殿堂。
郭明达是个好老师,虽然和一个60多的老头子**,是那样地委屈自己,但是,没有付出怎么能得到呢?何况郭明达把她领进了文坛。祈编把她领进了文学。黄岩是把她领进了文化。这三个男人,就是她事业的三个支点。当然她遗忘了一个男人,应当说这个男人也重要,因为是他的经济基础,才让她在北京立得住脚,这男人就是李树成。可是她忘了。本来,女人对和自己有过**关系的男人应当一辈子都记得,但吴晓晓只记得住现在对她还有用的男人。
列车穿越在华北平原,车箱外是一望无际的原野。33岁的少妇吴晓晓,回到了江城。命运将会如何泥?
何况她现在身上有光环,有一部小说发表了,在江城,自解放后,还没有人上过这个大刊物。最丰硕的文学成果,不过是有两人次上过《小说选刊》。因此,她现在回到县文化馆,想的却是进市里,有了这一份成果,有了理由。现在黄岩是市化局的副局长了,主管文学艺术。不过,吴晓晓已不是20岁的吴晓晓,岁月无情地让她的脸上有了雏纹,黄岩还愿不愿上她的床,帮不帮她的忙还很难说。还是找祈编稳妥些。
吴晓晓的一个高中同学,赞助她一笔钱来开座谈会。
通过祈编的运作,座谈会用省作协的名议,邀请了国内外一批著名评论家。雷镇邦,杨义,雷抒雁,祈编等等。本来市文化局和县文化局起初还不当回事的,可是吴晓晓通过媒体的运作,本地的《江城日报》上有了她的专访,有了她的照片,有了她的作品专版,加上有这么多作家、评论家要来,不得不重视起来。
会议就成了市文化局主办,经费也就由国家负担了。吴晓晓同学赞助的那笔钱,就成了会议纪念品的专款。
更想不到的是,这部作品居然被评论家们热捧,让黄岩也大跌眼镜,后悔花钱买了本垃圾。
说实话,他写了这么多年,读了那么多长篇,吴晓晓和他们相比,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呢?根本就不能比。但一位评论家却:吴晓晓小说开创了一个文学时代,真他妈的放屁。
就现代文学史而言,一位是鲁迅,开创了新文学时代,这是公认的;一位是刘心武,他的《班主任》开创了新时期文学,大家还有争议呢,主要是这篇小说的艺术性不够,只能说是伤痕文学的滥殇。即使像王蒙这样的大家,也不敢说开创了一个时代。
吴晓晓什么东西呵?黄岩硬作头面把全书读了一篇,真的味同咀蜡,全书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大胆的女性性心理和性行为描写,在这之前写性心理的,就是张贤亮的《绿化树》了。吴晓晓不过就是江城版的卫慧,江城牌的九丹,江城牌的棉棉罢了。
要说起写性,古代有《金瓶梅》,现代有《废都》,外国有《查莱泰夫人的情人》和《北回归线》,吴晓晓不过是更大胆,或者说更无耻。这种作品怎么发表了?
黄岩随便摘录了几段,已是让人脸红心跳。下面也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这种书,干脆作为医院的男科辅助医疗材料,相信对性功能弱者,一定有疗效。